時間:2025-09-02來源:

新修改的代表法在拓展和深化“兩個聯系”制度機制方面,作了一系列完善,這對推動各級人大代表當好黨和國家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無疑將發揮重要作用。河南省漯河市人大常委會認真落實強化“兩個聯系”制度的規定,不斷健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工作機制,進一步豐富全過程人民民主漯河實踐。
“代表有約”聽民聲。為更緊密架起代表聯系群眾“連心橋”,漯河市人大常委會創新推出人大代表“周三見”活動并實現常態化運行,將全市代表聯絡站點原有的“月接待”機制全面升級為高效的“周接待”模式;配套制定了覆蓋全年的精細化接待輪值安排表及可視化工作流程圖,為各級代表規范履職提供清晰指引;依托遍布城鄉的聯絡站點,組織代表就近就便“進站入點”聽民聲,靈活運用“站內定點+站外走訪”“固定場所+流動服務”等多元形式,顯著織密了代表聯系群眾網絡,暢通了社情民意上傳的“直通車”,有效延伸了民意收集的“神經末梢”。全國人大代表、臨潁縣北徐莊村黨委書記徐德全正是這一創新機制的生動寫照,當選代表二十余載,他始終恪守“有問題來找我”的質樸承諾,將根深扎鄉土、心緊系百姓,并主動深入田間地頭訪實情、解難題,傾心傾力謀福祉、促發展,帶領北徐莊村實現了從昔日貧窮落后村向“全國文明村”的精彩蝶變。
“站點問政”聚民智。漯河市人大常委會深化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創新開展“局長·代表面對面”活動,組織市政府部門、監委、法院、檢察院負責人及百余名機關工作人員下沉基層代表聯絡站,聚焦民生實事、營商環境優化等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現場“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召陵區委書記李湛走進天橋街道人大代表聯絡點,對涉及萬莊村內公廁翻新、25號樓綠化和地下室消防等剩余工程問題及解放路道路無序開挖等多項民生問題現場交辦,區住建局、區城市發展服務中心、項目建設方等負責人當場表態,限時辦結,高質量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自活動開展以來,召陵區人大常委會累計收集養老托育、交通治理等意見2120條,推動解決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社區助餐服務覆蓋等民生難題835個,讓群眾在家門口觸摸民主溫度。
“立法直通”納民意。同步發揮全市48個基層立法聯系點“民意直通車”作用:在《漯河市賈湖遺址保護條例(草案)》征求意見時,舞陽縣北舞渡鎮村民提出“規范游客行為、加強環境整治”建議并被采納,守護“賈湖骨笛”文化根脈;《漯河市中小學校幼兒園規劃建設條例》制定過程中吸納群眾呼聲,實施四年推動新建改建公辦幼兒園72所、中小學校17所,新增學位4.69萬個,破解“入園貴”“大班額”痛點。通過“小站點”凝聚“大民意”,漯河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已出臺生活垃圾分類、黑臭水體防治、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16部地方性法規,其中《漯河市沙澧河風景名勝區條例》等8部實體法規以“小切口”立法解決民生關切,成為全省制定地方性實體法規最多的地級市之一,真正實現立法滿載民智、民主融入日常。
新修改的代表法在“豐富代表履職活動、加強代表履職保障”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漯河市人大常委會構建起全覆蓋、全時段的聯絡陣地,把代表履職主動融入高質量發展和高效能治理,有力助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領先、持續領先。
聯絡站點向產業化拓展。漯河市人大常委會創新延伸人大代表履職陣地,在高標準建成338個全域覆蓋代表聯絡站點基礎上,緊扣全市產業布局戰略,在經開區、高新區等開發區掛牌設立6個企業代表聯絡站,并依托雙匯、金大地鹽化工、寵物食品產業園等龍頭企業建成食品加工、鹽化工新材料、寵物經濟等19個特色產業代表聯系點,首創“產業鏈上建站點、產業鏈上聚代表”模式,打通服務企業“最后一公里”。通過精準引導產業領域代表發揮專業優勢,衛龍食品董事長劉衛平代表推動辣條行業標準升級,年出口額增長40%。其中,中原食品實驗室代表聯絡站聚合12名科研界人大代表,牽頭攻克植物蛋白肉風味改良等關鍵技術,推動全市食品產業規模突破2500億元(占全省1/4),相當于全國每消費40元食品就有1元來自漯河制造,以“鏈式履職”新實踐書寫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產業答卷。
代表小組向專業化聚焦。漯河市人大常委會創新推出“專業代表小組賦能高質量發展”機制,聚焦特色產業組建數字農業、冷鏈物流、香菇種植、木業加工等31個專業代表小組,匯聚278名行業專家型人大代表,推動“分散履職”向“集群作戰”升級。其中數字農業代表小組首創“麥椒套種”智慧種植模式,在臨潁縣建成約333.3公頃5G智慧辣椒種植基地,該模式被列為“河南省鄉村振興十大創新案例
履職平臺向網格化延伸。漯河市人大常委會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植根群眾、貼近民心”的天然優勢,創新構建“網格化履職”體系,組織全市2100余名人大代表下沉社區網格,化身“矛盾調解員”“法治宣傳員”,將履職觸角延伸至基層治理最前沿。在臨潁縣,“民情夜市”點亮鄉村治理新場景——每晚7點,人大代表與村民圍坐農家小院,當場化解矛盾糾紛;郾城區龍塔街道首創“510圓桌議事會”,每月10日,由人大代表、社區書記、居民代表、網格長、物業經理五方共商,解決小區管理問題。從田間夜話到社區圓桌,漯河正用“腳底板工作法”激活治理神經末梢,繪就“小事不出網格、難事合力破解”的和諧新圖景。
新修改的代表法進一步完善了代表議案建議辦理機制,進一步突出了代表的主體地位。漯河市人大常委會探索出代表建議“群眾點單、代表定單、黨委派單、政府接單、人大驗單、群眾評單”的“六單制”工作模式,構建辦理流程閉環體系,形成黨政齊抓共管、群眾廣泛參與、人大監督評價的工作合力,有效解決了以往代表建議辦理過程中存在的力量分散、程序不規范、溝通協調受限等問題。
2024年4月1日,漯河市金山路與松江路交叉口路面交通環島拆除工程順利竣工并正式通行。承載了漯河人民無數回憶的“大轉盤”完成了它的使命,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交通環島“華麗轉身”的背后,是市人大常委會持續跟蹤和市人大代表接續關注的結果。同年12月24日,漯河市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召開,市政府負責同志報告了代表建議辦理情況,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市人大代表通過線上和線下同步開展代表建議辦理結果滿意度測評。據悉,漯河市人大常委會每年都會選取部分代表建議作為重點建議進行督辦,并在市人大常委會會議上專題審議,進行滿意度測評,確保建議辦理落到實處、問題得到有效解決。2024年,市人大常委會圍繞貫徹落實市委重大決策部署,確定了9件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重點建議進行督辦。市人大常委會堅持把代表建議辦理工作作為加強代表工作的重點,按照“內容高質量、辦理高質量”的原則,立足于“督”、著眼于“辦”、落腳于“實”,推動代表建議辦理工作從“答復型”向“落實型”轉變,促進代表建議辦成率不斷提高,讓“代表呼聲”變為“群眾掌聲”。
漯河市人大常委會將以新修改的代表法為根本遵循,持續深化“產業鏈上建站點、網格化中強履職、民生事里顯擔當”的漯河實踐,推動制度優勢加速轉化為治理效能,生動詮釋“民聲入耳、民憂入心、民盼入行”的新時代民主真諦。下一步,該市人大常委會將聚焦“三個升級”精準發力,即,在聯系群眾上升級溫度,拓展“周三見+民情夜市+云上聯絡站”立體渠道,讓代表腳步更深扎根沙澧大地;在履職賦能上升級精度,建強食品科技、鄉村振興等專業代表智庫,以“鏈式攻堅”破解高質量發展瓶頸;在建議督辦上升級硬度,完善“民生實事票決—閉環督辦—群眾打分”機制,確?!叭f家期盼”皆成“幸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