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7-31來源:
□河南日報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仵樹大 通訊員 陳征 袁琳
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明確強調,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更好凝聚服務群眾。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養老助餐工作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一環,老年助餐服務看似是小事,實則是關乎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關鍵大事’。”7月25日,漯河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李思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針對漯河市的老齡化率較高的實際,全市各級人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老年人的需求放在首位,盯緊這項工作,抓牢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不放松,主動擔當,積極履行監督職責,讓每位漯河老人都能享受到更幸福、更有滋味的晚年生活,吃上放心飯、舒心飯。
高站位謀劃 構建聯動監督體系
“漯河市人大常委會將老年助餐服務聯動監督工作作為年度重點監督議題,列入年度監督計劃,制訂專項工作方案。”李思杰說,明確“摸清底數—查找問題—推動整改—跟蹤問效”四步走監督路徑,成立由市人大常委會主要領導牽頭的專項監督小組,統籌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人大聯動監督,形成工作合力。
為提高老年助餐服務聯動監督工作的針對性,創新性啟動“聚民意暖民心辦好助老‘食’事”主題監督活動,全市各級人大積極響應,組建了由人大代表、專家學者和社區工作者構成的專項調研小組,深入全市各個縣區開展沉浸式調研,全面掌握老年助餐服務的運營現狀、瓶頸問題及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為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老年助餐服務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深調研破題 精準把脈助餐需求
“為精準掌握老年助餐服務實情,我們深入全市各縣區開展調研。”李思杰說,調研中堅持不提前打招呼、不指定目的地,直插用餐高峰、專赴問題集中地,將老人口味偏好、配送需求等逐條記錄,同時組織人大代表、社區居民代表、助餐企業負責人召開多場座談會,現場征求老百姓的意見建議。
“民情賬本”摸實情。在城區老舊小區涼亭,搬起小馬扎傾聽獨居老人訴說“腿腳不便買飯難”;走進鄉鎮集市與趕集老人攀談“村里助餐食堂能否多添軟和菜”;在農村院落屋檐下,同村干部細算“留守老人吃飯誰來管”;走進養老機構餐廳,查看餐盤飯菜是否合老人胃口。代表們提出“在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嵌入助餐功能”,居民們建議“開通老年人訂餐熱線”,助餐企業則反映“用工成本高影響服務質量”,各方聲音在碰撞中凝聚共識。最終,形成了30多頁“民情賬”,跳出“盆景式”檢查套路,確保每筆記錄都帶著泥土氣、沾著煙火味。
“三張清單”明方向。在“民情賬本”基礎上,系統梳理形成“需求清單”“問題清單”“建議清單”三張清單。“需求清單”逐項列出“希望餐品低油低糖更適合老年人”“增設配送服務”等23條群眾訴求;“問題清單”直指“部分助餐點資質不全”“補貼政策落地慢”等11個堵點癥結;“建議清單”針對性提出“探索多元模式,強化長效運營”“完善監管機制,筑牢安全底線”等四大類12條具體對策。“三張清單”成為監督工作“導航圖”,將民聲民智轉化為接地氣、能落地的建議,推動政府部門把老年助餐服務做得更精準、更暖心。
“開門監督”聚合力。為打破監督工作“單打獨斗”的固有模式,漯河市人大常委會積極整合多方力量,構建協同監督體系。主動對接民政部門,深入解讀養老服務政策,明晰助餐服務規范;向發展改革部門咨詢價格調控空間,確保助餐價格惠民且可持續;邀請市場監管部門,全面核查食品安全隱患,夯實飲食安全基礎,讓各職能部門深度參與、協同推動監督工作。通過建立“縣鄉監管+部門抽查+社會監督”機制,推動形成“政府托底保基本、市場運作提品質、社會參與補短板”的工作機制,讓老年助餐服務從“一家管”變成“大家辦”,監督實效不斷增強。督促市場監管部門開展專題培訓36次,指導全市32家助餐點完成“明廚亮灶”改造;應急管理部門聯合檢查12次,整改安全隱患47處,實現全年食品安全“零事故”,筑牢老年人就餐安全防線。
強跟蹤問效 持續提升助餐質量
“審議意見及問題清單交辦政府有關部門后,我們持續強化對審議意見的跟蹤督辦,適時聽取政府對審議意見整改落實情況的報告,推動全市老年助餐服務工作取得更大實效。”李思杰說,全市各級人大積極探索“互聯網+老年助餐”智慧模式,依托“漯頤養”App集成在線訂餐、服務評價、需求反饋等功能模塊,推動助餐服務從“線下跑腿”向“線上點單”升級,讓老年人足不出戶即可享受便捷高效的用餐服務,實現“數據多跑路,老人少奔波”。
在人大的監督推動下,漯河市正加速構建覆蓋城鄉的“15分鐘養老服務圈”,其中老年助餐服務網絡建設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運營197個老年助餐點,累計惠及數萬老年人,讓“舌尖上的幸福晚年”觸手可及。
漯河市各級民政部門通過精準布局老年助餐服務網絡,采取“城鄉統籌、分類施策”的策略,在城鎮社區充分利用日間照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等現有公共設施資源,靈活嵌入助餐點。選址優先聚焦老年人口密集、需求旺盛、交通便利的核心區域,以最大化服務覆蓋范圍和提升服務便捷性。
在農村地區,以鄉鎮敬老院為服務樞紐和核心支撐點,重點在留守老人多、居住集中的村莊布局助餐設施。創新采用“中央廚房+村級配送點”模式,有效擴大服務半徑,將熱乎飯菜高效送達周邊村莊老人手中。
“經過我們的科學規劃和有序推進,全市老年助餐服務體系已初具規模。今年我們督促政府部門綜合考慮轄區老年人口規模、助餐需求、服務能力等因素,新增40個老年助餐點,建成后全市將擁有老年助餐點237個,涵蓋全市鄉村、城區。”李思杰表示,這一系列舉措有效打通了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讓老年人在家門口、步行一刻鐘范圍內就能享受到便捷、貼心的助餐服務,顯著提升了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