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2-25來源:
市人大常委會第二督辦組關于代表重點建議督辦情況的報告
——2024年12月24日在漯河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主任 劉愛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代表第二督辦組,向常委會報告代表重點建議集中督辦情況,請予審議。
按照市八屆人大三次會議代表重點建議督辦工作安排,12月上旬,第二督辦組在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耀軍的帶領下,通過聽取匯報、實地察看、座談交流等方式,對《關于成立青少年脊柱側彎普查及治療指導中心》《關于打造品牌體育賽事,促進文旅文創融合高質量發展》《關于構建新型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關于加大安全救援知識普及,進一步提高災害應急處置能力》4件重點建議辦理情況進行了認真督辦,并邀請建議領銜代表參與督辦活動,現將督辦情況報告如下:
一、關于成立青少年脊柱側彎普查及治療指導中心的建議
該建議由市人大代表楊常青領銜提出,建議主辦部門為市衛健委,協辦部門為市教育局。
(一)建議辦理情況
一是建立完善體制機制。建立衛健—教育聯防聯控機制,將青少年脊柱彎曲異常篩查納入中小學生年度體檢和學生常見病監測,把脊柱健康課程納入中小學校本課程及高中健康教育課;在5家二級以上市直醫院建設市青少年脊柱健康中心,分片包干對口指導市屬各學校、各縣區有關工作;結合我市實際制定脊柱彎曲異常篩查技術要點和流程、《漯河市青少年脊柱健康中心工作規范(2024版)》,強化篩查防控工作。二是廣泛開展篩查防治。開展2024年度市屬學校學生健康檢查,將脊柱彎曲異常列為檢查項目;組建由5家青少年脊柱健康中心共同參與的篩查隊伍,抽調專業人員,分批次對市屬中小學生開展健康檢查,同步指導對口縣區開展業務培訓及相關篩查。針對脊柱彎曲異常青少年開展有針對性的干預治療及心理輔導,并進行跟蹤評估,保障治療效果。三是持續提升中心力量。利用“5·21世界脊柱健康日”組織全市5家脊柱健康中心醫療專家開展進社區、進學校等科普宣傳,在中心設立熱線電話,印制預防治療宣傳頁,推廣護脊愛脊知識;與鄭大五附院、省中醫院等優質醫療資源開展業務合作,提升相關醫療服務水平,全市已有3家脊柱健康中心被授予河南省脊柱側彎康復診療聯盟分中心。
(二)存在問題及建議
一是社會關注度還不夠高,群眾對脊柱彎曲異常危害認識不足,部分學生及家長缺乏預防、矯正脊柱彎曲異常的意識和有效方法,全市中小學生脊柱彎曲異常檢出率仍呈逐年上升趨勢;二是基層防治力量薄弱,各縣區未成立青少年脊柱健康中心。對此,督辦組建議:一要持續營造護脊愛脊環境。落實好脊柱健康教育,保障學生充足體育活動時間與合適座椅條件;充分發揮家校協同機制,廣泛宣傳普及脊柱彎曲異常防治知識;依托青少年脊柱健康中心,分層分類對校醫、教師開展脊柱彎曲異常預防知識培訓。二要持續加強青少年脊柱健康中心建設。加強脊柱健康人才隊伍建設,利用專科醫院技術優勢,開展脊柱彎曲異常篩查和治療領域專業人才培養;指導縣區開展青少年脊柱健康中心創建,常態化開展業務培訓,健全脊柱彎曲異常防治網絡,提升全市防治水平。
二、關于打造體育品牌賽事助推文旅文創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該建議由市人大代表胡亞萍提出,建議承辦部門為市文廣旅局。
(一)建議辦理情況
一是辦好群眾賽事。依托沙澧河自然資源,舉辦龍舟公開賽、自行車公開賽、徒步大會等特色賽事;圍繞傳承和弘揚漯河優秀傳統文化,舉辦民間藝術大賽、心意六合拳公開賽等文化賽事;聚焦市民健身活動需求,舉辦廣場舞、太極拳、健身氣功、少兒體育等健身賽事,群眾賽事由“多起來”逐步向“熱起來”轉變。二是申辦專業賽事。瞄準建設區域性體育賽事中心目標,與全國空手道協會、省體育局開展賽事引進、賽事經濟等方面深度合作;先后承辦11屆空手道東亞錦標賽、全國空手道公開賽、全國散打冠軍賽、中國女排超級聯賽等國際級賽事1項、國家級賽事8項、省級以上賽事近20項。三是提升品牌效應。邀請國家、省、市主流媒體對賽況進行宣傳報道,在抖音、微信等新媒體開辟直播陣地,持續提升賽事知名度;邀請雙匯集團、衛龍食品等知名企業為賽事進行冠名及特邀供應,挖掘賽事品牌商業價值。
(二)存在問題及建議
一是賽事質量有待提升,有影響力與吸引力的賽事及項目還不夠多;二是對消費拉動還不夠強,賽事資源未能充分轉化為城市旅游資源;三是與文旅融合度還不夠高,賽事和文旅消費項目之間銜接不緊密、相關產業鏈融合延伸不足。對此,督辦組建議:一要提升賽事品質。充分發揮我市自然、文化、產業等優勢,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項目,積極引進具有普遍影響力的高水平賽事,建立科學精細的賽事運作體系,發展相關衍生產品,提升賽事文化、體育及商業價值。二要加強宣傳推廣。充分利用網絡、電視、戶外廣告等多種平臺開展賽事宣傳,提升宣傳內容質量,積極與行業“大V”、知名運動員開展合作,吸引更多觀眾,提高賽事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三要培育體育產業。大力發展職業體育,培育體育消費市場,拓寬體育賽事投融資渠道,夯實體育賽事產業基礎,促進體育與旅游、文化、農業等多產業融合,推動品牌體育賽事與城市多業態協同發展。
三、關于構建新型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建議
該建議由市人大代表王衛峰領銜提出,建議承辦部門為市民政局。
(一)建議辦理情況
一是強化機制,養老服務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建立由民政部門牽頭,發改、住建、衛健等28個單位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解決養老服務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出臺《漯河市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推動全市養老服務事業高質量發展。在省定20項基本養老服務清單的基本上,制定漯河市基本養老服務清單25項,進一步拓展基本養老服務的內容。落實稅費減免、金融扶持、運營補貼、人才培養等優惠政策,養老服務綜合保障能力持續提升。二是完善設施,養老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強化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實現了一縣一服務中心、一鄉鎮一敬老院、社區養老服務站全覆蓋、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加快老年食堂建設,今年建成養老助餐場所197個,包括62個老年食堂、33個老年餐桌、102個老年助餐點。持續推進適老化改造,止目前,已為2300戶特殊困難老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整合社區養老和醫療服務資源,設置老年護理床位,增強社區護理服務,引入專業醫療機構參與運營,促進醫養康養融合發展。三是積極創新,養老服務發展模式實現多元化。成立居家上門服務專業團隊,建立智能養老平臺,探索智慧養老服務模式,為居家養老提供助餐、空巢探視等“點單式”服務,受助老年人滿意率100%。積極推進養老產業綜合服務園建設,力爭將該項目打造成為漯河市康養龍頭項目。打造“養老服務暖心藍”服務品牌,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優質高效服務。
(二)存在問題及建議
一是居家養老服務供給不夠充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和實際服務能力與老年人需求有差距;二是社區養老設施配套還需完善,老舊小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新建小區養老設施作用未充分發揮;三是養老服務平臺利用率有待提高,平臺內容還需完善。對此,督辦組建議:一要豐富養老服務內容,提高居家養老服務能力。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推動醫養康養深度融合,提高基本養老服務便利化可及化水平,就近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可持續的日間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浴、助醫等服務。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更好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高品質養老服務需求。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居家養老志愿活動。加快居家養老法制化建設,做好居家養老立法調研,通過立法助力居家養老事業健康發展。二要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方便老年人居家養老。堅持以老年人需求為導向,提升養老基礎設施建設標準的適用性、實用性。落實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有關法規政策,持續推進養老服務設施的配建和適老化改造。補齊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短板,加快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升級改造。三要完善智慧養老平臺建設,提升智慧養老服務水平。加大“漯頤養”品牌開發,打造居家養老漯河模式。充分發揮居委會、村委會作用,普及養老服務相關政策,對服務內容形式等進行宣傳,提升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知曉度、參與度、滿意度。發揮智慧養老服務平臺作用,深度開發應用服務功能,促進居家養老服務供給與老年人需求精準對接,更好滿足老年人“養老不離家”的現實需求。
四、關于加大安全救援知識普及,進一步提高災害應急處置能力的建議
該建議由市人大代表信天游領銜提出,建議主辦部門為市應急管理局,協辦部門為市教育局、市民政局。
(一)建議辦理情況
一是持續加強應急科普宣教。拓寬宣傳載體、創新宣傳形式,在漯河電視臺、漯河日報、“兩微一端”等媒體平臺,開設《排隱患筑防線保安全》宣傳專欄,發布科普知識和提示提醒信息。舉辦線上安全知識公益宣講和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活動,深入開展線上線下宣講活動共計308場,發放各類宣傳資料,全面提升公眾安全意識和防災避險能力。二是不斷加大教育培訓力度。積極開展應急技能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將安全生產和應急能力提升內容納入黨校培訓課程。組建7支衛生應急志愿服務隊伍,為22家重點企業開展急救理論和實操培訓。向中小學在校師生普及運動損傷和意外傷害預防與處理知識。組織開展應急救護公益培訓活動90余場次。三是穩步提升專業救援能力。建立健全市縣鄉村各級骨干應急救援隊伍,組建防汛、應急救援、安全生產各類專家庫。為市縣區及鄉鎮救援隊伍配發應急救援裝備3390件(套),提升了全市基層隊伍裝備配備水平。扎實開展應急演練,常態化多層次開展應急疏散演練,不斷提高公眾避險、自救、互救和減災能力。
(二)存在問題及建議
一是應急救援知識的全民普及率有待提升,公眾了解安全救援知識渠道有限;二是公眾應急救援能力不足,缺乏面對突發事件的處置技能;三是公共場所配套應急處置設備有限,一些應急救援設備配備不齊全。對此,督辦組建議:一要加強應急救援宣傳提高全民意識。運用電視、網絡、微信平臺等多種媒體,多題材、多角度、有針對性地進行應急知識科普宣教。加大公共場所援救設施使用知識、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技術的宣傳,提升公眾自救能力。充分利用現有宣傳教育場館資源,定期組織向公眾開放,開展仿真教學、實訓教學等實景化演練活動。二要強化應急救援培訓提升處置能力。針對重點人群定期舉辦急救知識講座和急救培訓班。指導居民進行緊急處置、應急避險、緊急疏散演練,提高公共安全危機發生時的快速反應能力。培育應急救援服務隊伍,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援、急救知識、技能培訓普及。三要完善應急救援設施建設滿足需求。科學布設,在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機場、車站、大型商場、電影院等人員密集場所配備急救藥品、器材和設施、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等,讓“救命神器”方便易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