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8-28來源:
關于貫徹落實《漯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市人民政府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情況的審議意見》情況的報告
——2024年8月27日在漯河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上
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羅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貫徹落實《漯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市人民政府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情況的審議意見》的情況,請予審議。
一、關于“進一步加大宣傳貫徹力度,增強全社會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的落實情況
(一)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市政府將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納入各相關單位干部教育培訓,發放指導手冊1000余冊,全面提升監管檢測隊伍能力素質。把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企業及收儲運環節等全面納入宣傳培訓對象范圍,組織開展3.15宣傳日、綠色食品宣傳月、放心農資下鄉進村等活動,廣泛開展農產品安全科普宣傳活動,切實增強人民群眾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和依法維權意識。
(二)創新宣傳方式方法。開展“千支喇叭話食安”宣傳活動,在抖音、公眾號等平臺發布科普知識圖文、短視頻200多期、瀏覽量達160萬余次,并在全市農產品集中交易場所張貼“食品銷售十不準”海報、公示食品安全承諾書,營造安全放心的農產品消費環境。
(三)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扎實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六進”活動(進鄉村、進基地、進農戶、進企業、進市場、進商超),建立食品安全志愿者隊伍160余支,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志愿者服務活動2000余次,在中央和省市媒體刊發農產品安全監管等各類稿件200余篇,全力營造人人關心、人人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良好社會輿論氛圍。
二、關于“進一步強化源頭治理,不斷夯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基礎”的落實情況
(一)加強農產品溯源管理。建立農產品“食溯通”智慧追溯系統,上線注冊農產品種植主體147家,畜產品屠宰主體4家,商超、市場405家,集中供餐單位和大型社會餐飲40家,學校食堂624家,實現畜禽、蔬菜等主要農產品從源頭到市場銷售全鏈條信息化追溯,并逐步向其它農產品品種延伸。推動農產品合格證“通查通識”,指導生產主體使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開具“合格證+二維碼”追溯憑證,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目前,全市平臺生產主體已達2087家。
(二)加強生產技術指導和服務。圍繞高素質農民培育和“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每年培育高素質農民4500余人;開展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3000余人,實用技術培訓達5萬人次以上;開展林業技術服務20余次。培育各類農民田間學校50余家,共有農業培訓師資人員144名,今年3所學校被授予“第一批全國縣級優質農民田間學校”稱號。
(三)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治理。實施農藥獸藥使用減量化專項整治行動,持續加大對農藥獸藥、化肥、飼料等農業投入品的監管力度。圍繞豇豆、水產品,全力做好綠色防控技術推廣和水產健康養殖“五大行動”。圍繞畜禽產品,總結提煉了4種規模養殖場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模式。結合群眾身邊不正之風集中整治行動,開展全市肉類產品生產經營專項整治。全市共檢查畜禽肉類產品采購經營主體1463家次,發現問題76家,已全部整改完成;開展肉類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和肉源性成分監測106批次,立案查處肉類產品違法經營14起,有力保障了廣大群眾肉品消費安全。圍繞林果產品,在我市桃、梨、獼猴桃、棗、葡萄等主要林果產品產量較大、規模分布集中區域開展林果質量抽樣檢測。截至目前,隨機抽取果品及產地土壤樣品34個批次,開展農殘速檢80個批次,檢測結果均符合國家標準。
(四)加強農業環境治理。一是加強產地環境治理。以打好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為抓手,開展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成因排查和污染源頭防治,全力抓好河流斷面水質達標,扎實推進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等,嚴格管控涉重金屬行業污染物排放,凈化農產品產地環境。二是持續鞏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目前我市輕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已完成,并委托河南農大布設15個土壤預警點位,常態化開展市本級耕地土壤污染預警監測。三是嚴把農產品產地準出關。去年11月至今,開展市級蔬菜等農產品監測抽檢1040個批次,合格率99.8%。開展省級豇豆專項監督抽查30批次,合格率96.7%;開展省級水產品專項檢測10批次,合格率100%;開展省、市畜產品風險抽樣監測132批次,合格率100%。四是嚴把市場日常準入關。對入場商戶開展定期巡查,重點檢查進貨查驗、食品安全自查等制度落實情況,確保農產品質量合格、來源合法。今年以來,共開展“雙隨機、一公開”執法監管工作10次,抽查農產品企業15家、涉牧企業86家,抽檢農產品2625批次,發現并依法處置不合格食品61批次。
三、關于“進一步健全完善監管機制,不斷提升監管能力水平”的落實情況
(一)進一步壓實監管責任。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漯河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作用,統籌協調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并將其列入市政府重點工作內容,納入現代化食品名城建設、“菜籃子”、食品安全、質量強市等重要考核指標,采取定期督導、年度考評的方式,督促各級各相關部門有效落實屬地管理責任。二是健全制度機制。健全市、縣、鄉、村四級屬地農產品安全包保責任體系,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延伸到基層一線,形成了“層層負責、網格到村、責任到人、全面覆蓋”的網格化監管體系。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整合各方監管力量,形成合力共治、有效監管的工作局面。三是壓實主體責任。把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都納入監管范圍,嚴格落實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使農產品市場主體自覺做到風險自查、隱患自除、責任自負、風險自擔。
(二)進一步整合資源力量。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經費列入市級財政預算,及時有效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資金投入,全市建成高標準農田232.4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85%。謀劃儲備超長期特別國債項目17個,總投資10.19億元,資金需求4.89億元。申報專項債券項目27個,總投資58.83億元,資金需求15.45億元。二是提升檢測能力。加強市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能力建設,推動檢驗能力涵蓋農產品全項檢驗資質。今年以來,共完成省、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檢和風險監測任務1532批次,涉及5大類50個品種60多項參數;完成省級農業投入品監督抽檢市場領域化肥產品25批次、飼料、獸藥174批次,為監管部門對年度農產品質量分析和制定監管措施提供準確可靠數據。三是推廣智慧監管。推行“食溯通”智慧追溯系統、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農藥產品追溯管理系統。目前,“食溯通”智慧追溯系統平臺注冊市場主體數量達1220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注冊市場主體數量達2000多家。
(三)進一步加大案件查辦力度。持續開展“散亂污”企業動態清零工作,嚴厲打擊向農產品產地排放或者傾倒廢水、廢氣、固體廢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的行為。組織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出動執法車輛260臺次,執法人員466人次,發放各類宣傳資料2.6萬余份,檢查企業和門店160余家,發現案件線索13個,已全部進行立案調查。同時,開展打擊私屠亂宰等專項行動5次,辦結畜牧獸醫執法案件9起,罰款1.95萬元;查辦市場銷售農產品違法案件99起,罰沒金額153萬余元,有力震懾了不法行為。
(四)進一步加強監測預警。通過強化抽檢監測,擴大抽檢范圍,對應季特色品種、高危品種等重點品種開展專項風險監測,聚焦重點產品,突出節假日、消費旺季等重點時段,強化檢打聯動,開展“雙節”例行抽檢60批次。密切關注媒體、輿論反映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及時有效快速處置農產品安全突發事件,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
四、關于“進一步深化示范創建,加快推進三城建設”的落實情況
(一)鞏固提升創建成果。深入踐行“大食物觀”,持續鞏固提升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成果。今年以來,全市新增綠色食品11個,有效期內綠色食品總數達68個;萬中禽業(肉雞)和臨潁現代農業產業園(朝天椒)入選全省第一批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基地;臨潁縣蔬菜種植標準化和源匯區蛋鵪鶉標準化養殖2個省級示范項目通過考核驗收,舞陽縣賈湖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園、臨潁縣蔬菜標準化育苗全產業鏈建設項目先后被批準為省級農業農村領域示范創建項目。
(二)提升標準化水平。實施食品安全標準化、商貿物流標準化等一攬子專項政策,在農產品生產領域制定20項省級標準、309項地方標準。創建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21個、省級美麗牧場23個,創建數量均居全省前列。同時,依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設立科技示范基地5個、示范主體80個,實施主推技術10項,示范帶動全市畜禽養殖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發展。目前,全市生豬、肉雞規模養殖比重分別達到92.1%、96.1%,高出全省12.1個百分點、15.1個百分點;全市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3.6%,高出全省6.6個百分點。大力推廣無公害林產品標準化生產,全市已培育建設保和葡萄、太尉獼猴桃、臺陳秋月梨、龍城鮮桃、李集蟠棗產業園、空家郭眾啟果桑采摘園等一批無公害林產品標準化林果種植基地,有效提高基地產出能力和果品優質率。
(三)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加大區域農產品品牌打造力度,培育了“潁山紅”“潁川公社”“文峰香菇”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并通過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等大型展示平臺,以及網絡視頻、直播帶貨等形式,講好漯河食品品牌故事。去年11月份以來,先后組織40多家企業參加了青島農交會、“一帶一路”(河南)國際農業合作博覽會等省內外展銷活動。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下一步,我們將在市人大常委會的監督指導下,以此次市人大常委會督辦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情況審議意見落實為契機,持續加大普法宣傳廣度,不斷增強全社會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毫不放松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不斷鞏固農產品質量安全穩定向好態勢,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