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29來源:
關于貫徹落實《漯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市人民政府〈關于我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情況的報告〉的審議意見》情況的報告
——2024年4月28日在漯河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上
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羅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貫徹落實《漯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市人民政府〈關于我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情況的報告〉的審議意見》情況,請予審議。
2023年4月27日,市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聽取審議了市人民政府《關于我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情況的報告》,并作出了審議意見。2023年以來,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認真對照審議意見要求,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不斷健全完善推進機制,持續壓緊壓實各級責任,凝聚工作合力,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切實守牢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2023年全市脫貧人口、監測對象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8819元、13782元,分別較上年增長13.3%、11.01%;先后承辦了2次全國現場會(全國“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推進會、國家黃淮海夏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現場觀摩交流會)、2次全省現場會(全省“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觀摩交流會、全省2023年消費幫扶“土特產”產銷對接專項行動現場會),“雨露計劃+”就業、消費幫扶、就業幫扶工作案例分別被評為全國典型案例;臨潁縣、舞陽縣成為全省首批鄉村建設行動示范縣,我市成為全省2個整市推進鄉村建設行動的地市之一;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全國性媒體多次對我市相關工作進行報道。
一、關于“健全完善防返貧監測幫扶機制”的落實情況
(一)完善幫扶機制,守牢防返貧底線。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聚焦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創新工作舉措,細化幫扶措施,不斷健全完善防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機制。圍繞實現防返貧致貧監測幫扶工作的長效長治、聯動聯治、共建共治、精管精治,不斷完善拓展“區塊鏈+防返貧致貧監測幫扶”信息系統應用,新建了“雨露計劃+”就業模塊、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模塊;緊扣“數據安全共享、風險及時預警、對象快速識別、幫扶精準高效、流程閉環管理”五大目標,定期歸集教育、民政、住建、衛健、醫保等12個行業部門預警數據,及時根據風險線索核查評估。緊緊抓住動態監測和精準幫扶“兩個環節”,持續在全市推進以“進群眾門、知群眾盼、排群眾難、解群眾愁、暖群眾心”為主要內容的“五群”工作法,組織各級幫扶力量,堅持線上預警與實地核查相結合、日常篩查與集中核查相結合,全面排查脫貧戶和一般農戶返貧或致貧風險,精準落實幫扶措施,積極穩妥消除風險。2023年以來,新識別納入監測對象441戶1619人,累計監測幫扶6657戶20746人,戶均享受4.62項幫扶措施,做到了應納盡納、應幫盡幫。我市“區塊鏈+防返貧致貧監測幫扶”信息平臺被評為全省大數據優秀應用案例,獲得國家2023年度政府數字化轉型高質量發展典型創新成果獎。《人民日報》先后2次報道我市防返貧致貧監測幫扶工作經驗做法。
(二)精準落實政策,“兩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續鞏固提升。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標,堅持“全覆蓋、無遺漏,全落實、無差錯”,大力實施行業政策宣傳落實專項行動,“兩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續鞏固提升。完善控輟保學工作機制,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疏導,精準落實各類學生資助政策,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無一人因經濟困難失學輟學。搭建健康鄉村建設政策體系,實行動態監測、分類救治,家庭醫生應簽盡簽率、四種重點慢病隨訪率、農村困難群眾醫保參保率均為100%。深入落實住房救助政策,廣泛開展農房安全隱患排查整治,超額完成省定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設,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對101處農村老舊供水工程進行維修養護,保障了群眾飲水安全。全市有8萬名農村困難群眾享受到低保、特困供養、困境兒童和殘疾人“兩項”等社會救助補助補貼資金。
(三)堅持智志雙扶,脫貧群眾內生動力不斷增強。通過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發展特色產業、實施穩崗就業行動、強化教育引導等系列措施,激發鄉村經濟發展活力,脫貧群眾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一是教育培訓激發“內動力”。聚焦智志雙扶,強化教育引導和技能培訓,不斷拓寬就業渠道。結合“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和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不斷提高農民就業創業能力,2023年全市脫貧人口、監測對象新增“人人持證”規模2678名、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的118%,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3.2萬人次,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的189.4%、位居全省第4,新增返鄉創業5071人,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的126.8%、位居全省第4。采取配強村黨組織帶頭人、在鄉村治理中推行“清單制、積分制”、深化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常態化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和“好媳婦、好公婆”評選活動等,不斷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群眾精神風貌不斷改善,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認可度、滿意度持續提升。二是創新舉措釋放“驅動力”。堅持技能培訓“穩”就業、就地就近“促”就業、返鄉創業“帶”就業、職稱評審“助”就業、特色品牌“擴”就業,助推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應就業盡就業。圍繞提高脫貧家庭和防返貧致貧監測對象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技術技能水平、促進更加充分和更高質量就業,通過“學生點單、院校下單、企業選單、政府買單”方式,探索打造出“政府+職業院校+企業+個人”從職業教育培訓到就業“四位一體”的“雨露計劃+”就業幫扶模式,2023年全市雨露計劃畢業生就業率100%。聚焦政策推動、創新驅動、示范帶動,完善消費幫扶機制,通過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創新打造出“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全員參與”的“1+N”消費幫扶“漯河模式”,有效帶動了農村產業發展,釋放了經濟活力。
二、關于“抓好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落實情況
(一)圍繞“土特產”,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堅持規劃引領,出臺鄉村產業振興實施方案和產業興旺專班工作要點,強化統籌部署,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鄉村特色優勢產業。聚焦頭等大事,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夏糧生產克服“爛場雨”重重困難,單產477.5公斤、居全省第4,好于預期;堅持科技創新服務產業發展,加強與中國農科院“科技包市”戰略合作,打造出了黃淮海區域夏玉米密植高產高質“漯河模式”,秋糧單產414.52公斤,總產79.29萬噸,實現了“以秋補夏”目標。圍繞“四優四化”,大力發展優質小麥、小辣椒、食用菌等優勢特色產業,優質專用小麥126萬畝,占比居全省第一;優質小辣椒達到44.3萬畝,優質食用菌達到5000萬棒以上;新培育省級農業產業強鎮2個,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強鎮總數達到7個。堅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戰略,新認證綠色食品10個,累計達到83個;新認定河南省知名農業品牌7個,總數達到46個;新登錄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產品1個,總數達到11個;石橋鄉三角村(白鵝)、王崗鎮(辣椒)入選全國第12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和鄉村特色產業10億元鎮。依托和美鄉村建設,積極發展“美麗經濟”,打造5條市級、27條縣級生態旅游線路,累計接納游客3多萬人次,綜合收入近5億元。
(二)聚焦“三產融合”,推動農業全鏈發展。持續深化“三鏈同構、農食融合”發展模式,推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一二三產深融互促。一是突出“食品+”理念延伸產業鏈。重點培育以雙匯為代表的肉制品、以中糧面業為代表的面制品等6個全產業鏈,推動產業鏈持續升級。雙匯萬中禽業入選全省第一批現代農業(肉雞)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基地。圍繞提高農產品對食品原料需求適配性,深入推進“鏈園一體”發展,新批準創建5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市級以上產業園總數達到25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3個、市級21個;2023年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績效評價中,我市居全省第2名。二是突出科技創新提升價值鏈。支持雙匯發展、中大恒源爭當全省冷鏈食品產業聯盟、食藥同源產業聯盟“盟主”,衛龍美味成為全省休閑食品產業聯盟重要成員單位。組織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先后與中原食品實驗室開展成果對接活動4次,促成南街村集團、三劍客奶業、中糧面業、聯泰食品等企業與中原食品實驗室開展合作。積極探索“藥食同源、功能食品”發展模式,全省藥食同源精深加工座談會在我市召開,我市成為中國生態食材食品示范城市、中原藥食同源功能食品科技創新示范城市、踐行大食物觀先進市。三是突出高質高效做優供應鏈。加快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郾城區20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創建順利通過驗收,全市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總數達到3個;新認定2個省級“三品一標”示范基地,總數達到3個。持續抓好“菜籃子”生產,全市蔬菜種植面積99.7萬畝、產量217.3萬噸,人均蔬菜占有量670公斤以上,高于全國人均平均水平;豬牛羊禽肉產量37.08萬噸,同比增長10.75%;牧業產值124.07億元,同比增長17.33%。臨潁縣成功申創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臨潁、舞陽、召陵入選2023年度河南省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
(三)開辟多種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一是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百村倍增、千村提質”行動,全市所有村集體經濟年收益均達到5萬元以上,其中達到20萬元以上的村598個、占比47.12%,村級“造血”功能持續增強。落實“雙綁”要求,全市22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吸納近400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25萬農戶增收。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園內農戶戶均年增收2000多元。累計推廣36萬畝“麥椒”套種“穩糧建鏈增收”模式,同時探索推廣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小麥花生輪作、煙葉甘薯套種等多種增收模式。二是促進農產品產銷銜接。組織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返鄉下鄉創業人員等開展“食全食美”特色農產品直播帶貨培訓班,提升了廣大農業從業者線上銷售能力。農民豐收節期間,全市農產品現場銷售、意向訂單金額累計超5000萬元。組織涉農企業參加了農交會、預制菜產業博覽會、全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大會等活動,累計展示展銷各類農產品300多個品種,有效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
三、關于“強化統籌推進和銜接落實”的落實情況
(一)壓緊夯實各級責任。嚴格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和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要求,充分發揮鄉村振興戰略指揮部牽頭抓總作用,聚焦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統籌推進各項重點工作。印發《鄉村振興五大專班年度工作要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要點》《發展庭院經濟增加脫貧群眾和監測對象收入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先后組織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全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會議、推進會議、調度會議等10余次,部署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相關重點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采取“四不兩直”方式深入基層一線暗訪調研、督促指導具體工作,協調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困難和問題。將鄉村振興納入市委市政府月講評“4+10+N”重點工作,堅持周交辦、月講評、季總結,壓緊夯實各級責任,推動工作落實。
(二)優化細化幫扶政策。研究制定《漯河市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任務)項目公告公示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透明度,規范資金管理和項目實施。優化幫扶政策,落實“雙綁”要求,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安排財政銜接補助資金2250萬元,支持45個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動脫貧攻堅特惠政策向鄉村振興普惠政策平穩過渡。大力爭取項目資金,2023年我市爭取到中省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2.0064億元,是脫貧攻堅期以來爭取到資金最多的一年。我市資金績效評價考核連續6年被評為“優秀”等次、累計獲獎勵資金8950萬元。
(三)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堅持把鄉村建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統籌資源力量,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一是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市創建“美麗宜居村”259個,“環境示范村”588個,“整治達標村”357個;高質量完成1.1萬戶改廁任務,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2.5%;完成15條國控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42%;扎實開展“七大動態清零行動”,農村亂堆亂放、私搭亂建、亂貼小廣告等現象得到根本治理,村容村貌得到較大提升。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年新建鄉村道路81公里,危橋改造21座,實施安防工程120公里,創建“美麗農村路”60公里;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100%、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8.49%,主要指標位居全省前列。三是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全面完成了12所學校的提升改造,建成1121所公有所有權的標準化衛生室,創建4個市級旅游休閑農莊、6個“河南省示范性鄉村文化合作社”,創建6個市級景區化美麗鄉村、5個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全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障水平高質量發展指標排名全省第3位。四是扎實開展鄉村建設示范創建。以臨潁、舞陽兩縣鄉村建設示范縣創建為契機,積極謀劃鄉村建設項目,爭取到省級2億多元的項目資金支持;圍繞示范村創建,立足實際,重點提升,已培育出臨潁縣大李村、舞陽縣袁集村等66個各具特色、可復制、能推廣的示范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盡管我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成效明顯,但是還存在產業引領帶動能力不強、農民持續增收壓力較大、村與村之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下一步,我們將在市人大常委會監督支持下,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論述,堅持把做好“三農”工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放在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推進,扛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政治責任,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不斷在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實現均衡發展等方面下實功求實效,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推動全市“三農”工作再上新臺階,為現代化漯河“三城”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