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來源:
市農業農村局關于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工作情況的報告
——2023年6月27日在漯河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
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羅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根據會議安排,現就市農業農村局關于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工作情況報告如下,請予審議。
一、接受評議詢問情況
市農業農村局高度重視市人大常委會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專項工作評議和專題詢問工作,高標準嚴要求抓好各項任務落實。
(一)高站位安排部署。成立接受市人大常委會評議詢問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時間召開動員會安排部署。組織召開3次推進會聽取工作情況,研究解決存在問題,推進評議詢問工作扎實開展。
(二)高標準自查自糾。聚焦評議詢問七個方面內容,發放征求意見函145份,組織征求意見座談會3次,走訪農民群眾、各類經營主體80余人次,征集各類意見建議46項,能夠立行立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列出清單限期整改。
(三)高質量推進整改。針對反饋的6方面16項具體問題,堅持照單全收,組織科站對號入座,建立臺賬,抓好整改。同時舉一反三,建章立制,持續推進,推動整改工作全面見底清零。
二、主要工作成效
市農業農村局深入落實中央、省委、市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一號文件精神,研究制定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相關政策舉措,扎實有序推動“三農”各項重點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市糧食連年豐收、產業蓬勃發展、鄉村美麗宜居、社會和諧穩定,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幾年來,先后承辦全省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現場會、全省高速公路服務區消費扶貧現場會、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現場會等各類大型會議8次,爭取到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國字號”榮譽40余項,先后在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等典型發言30多次。我市鄉村振興工作持續領跑全省,影響全國,連續三年位居全省前兩名。
一是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出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實施意見》《關于持續推進三鏈同構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高標準農田設施建設網格化管理實施方案》等一攬子政策文件,更好發揮農業在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協調省農業農村廳為我市量身打造《打通以雙匯為骨干的漯河市食品產業鏈》政策性文件,在省級層面制度化對接推進落實57項任務,我市打造三鏈同構示范市建設項目入選全省十四五規劃51項重大工程具體建設項目。
二是穩產保供更加有力。2022年,全市糧食總產190.63萬噸,其中夏糧平均單產514.43公斤,居全省第三。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連續三年全省前三名,央視新聞聯播5次報道我市糧食生產經驗。全市建成高標準農田223.2萬畝,占農田總面積的82%。舞陽縣探索推廣的“投融建運管”五位一體高標準農田建設新路子,新增糧食產能指標22萬余畝,實現靜態收益15.3億元,每年為項目區村集體創收1500萬元以上。全市蔬菜種植面積96.36萬畝(復種),總產量203.47萬噸,人均蔬菜占有量670公斤,高于全國人均水平,“菜籃子”市長責任制考核連續三年全省第三。
三是鄉村產業提質增效。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堅持“三鏈同構、農食融合”,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全市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全省領先,優質小辣椒常年保持40萬畝以上,探索推廣的“麥椒豆”套種模式得到省委書記樓陽生的肯定性批示,全市穩糧建鏈增收模式推廣36萬畝。在農業領域主導制定了20多項省級標準、309項地方標準,新認定國家“綠色食品”46個、總數達到87個,10個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打造了雙匯為代表的肉制品、以中糧面業為代表的面制品等6個全產業鏈,雙匯牽頭的河南省肉制品全產業鏈成為首批國家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
四是市場主體不斷壯大。深入實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升工程,全市培育6家國家級、32家省級、87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全市農民合作社發展到4286家,市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達到240家;家庭農場發展到1766家,其中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69家。培育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13個,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25個,138家龍頭企業、237家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進入聯合體。創新開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四級聯創模式,全市已創建1個國家級、3個省級、21個市級、20個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五是產銷對接精準助農。依托全國農洽會、中國國際農交會等大型展會平臺,每年組織30余家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100多種產品參會參展,實現簽約交易額近2億元。積極聯合京東、阿里巴巴等各類電商平臺,著力拓寬農村產品銷售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全市農村產品網絡年零售額突破100億元,其中農產品網絡零售額22億元。2022年疫情期間,協調益農信息社、愛心助農協會等通過電商直播、社區團購等方式,幫助銷售滯銷農產品4300多噸。去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期間,在食尚年華田園綜合體開展特色農產品展銷暨線上直播帶貨活動,日交易額300多萬元,提高了漯字號農產品的美譽度和市場影響力。
六是新興業態蓬勃發展。圍繞“賣產品、賣景觀、賣體驗、賣文化”等鄉村消費新理念,想方設法喚醒農村沉睡資源,積極培育發展以觀光采摘、農事體驗、創意農業、休閑康養及農業文化傳承等為重點的鄉村旅游新業態,不斷拓寬農村消費市場,培植鄉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全市打造能體驗鄉村生活、農耕農藝樂趣的27條市級生態游線路,90條鄉鎮生態旅游線路,培育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1個,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2個,中國鄉村旅游金牌農家樂20個,省級生態旅游示范鄉鎮5個,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旅游村20個,帶動鄉村就業4000多人,年接待鄉村旅游游客300萬人次,鄉村旅游綜合收入近10億元。
三、問題整改落實情況
針對市人大第一評議詢問調查組反饋的六個方面問題,堅持問題導向,積極采取措施,扎實推進整改。目前,反饋問題已整改到位并長期堅持。
(一)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相關政策方面。針對政策宣傳力度不夠、覆蓋面不廣、政策業務能力不強、相關惠農支農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一是強化宣傳。組織局50余名專技人員深入基層一線,宣傳中央、省、市關于擴內需促消費等相關政策,發放宣傳資料3000多份,提高農民群眾的知曉度。在漯河農業農村信息網開辟評議專欄,發布工作動態及擴內需促消費相關政策等信息,進一步擴大宣傳覆蓋面。二是加強學習。利用周一常態化集體學習時間,組織各科站認真學習中央、省、市關于擴內需促消費的相關政策文件,增強干部職工貫徹落實上級政策的責任意識。學習《鄉村振興促進法》《河南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法律法規,帶動黨員干部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三是完善舉措。依托漯河農業農村信息網、鄉村振興公眾號、微信工作群等平臺,及時發布農業法規、惠農政策等信息200余條。圍繞糧食生產、菜籃子穩產保供,制定秋糧高產創建、城供蔬菜示范基地建設等10多項具體措施。
(二)培育新業態、推進產業興旺方面。針對鄉村產業培育力度不大、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深、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措施不多、品牌培育力度不夠等問題。一是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圍繞鄉村產業發展、三產融合等方面開展現代農業強市建設規劃編制調研,目前規劃正在編制中。聚力“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新培育省級農業產業強鎮2個,總數達到5個。加快鏈園一體發展,2023年臨潁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績效中期評估居全省第1、全國第13。石橋鄉三角村白鵝、王崗鎮辣椒入選全國第12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和鄉村特色產業10億元鎮名單。二是加快村集體經濟發展。持續推進“三鏈同構、農食融合”,推動全產業鏈、園區式集聚發展,促進農業增效,實現村集體、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群眾增收。開展“五星支部”創建工作調研,擬定全市創建“產業興旺星”支部356個。梳理總結龍頭帶動、資產出租、電商帶動等十大模式和十大典型,印發各縣區學習借鑒。允許和鼓勵民間資本、專業技術人才和社會能人進入農村集體經濟,全市引入新型經營主體或個體投資集體經濟資金4600萬元。三是注重品牌培育。大力培育休閑觀光農業,打造鄉村旅游線路6條,“食尚年華”成為集休閑觀光、研學教育、生產加工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推進本土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臨潁縣“土特產”辣椒入選河南省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目前種植面積44.3萬畝。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新認證綠色食品9個,組織申報河南省知名農業品牌10個。在第二十屆中國(漯河)食博會上,爭取到中國生態食材示范城市和中原藥食同源功能食品科技創新示范城市兩塊金字招牌。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授予臨潁縣“中國數字辣椒第一縣”榮譽稱號,進一步提升了臨潁辣椒的品牌競爭力。
(三)推進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建設方面。針對鄉村振興牽頭作用發揮不夠、項目資金爭取力度不大、農田基礎設施管護不到位等問題。一是牽總推進鄉村振興。發揮好市委農辦牽總協調作用,統籌推進成員單位工作。建立“三農”工作要情周報制,及時了解掌握成員單位“三農”工作動態。聯合五大振興牽頭部門選定調研課題進行定向調研,向領導提供高質量的調研報告,促進全市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推進。5月中旬,市委農辦牽頭組織開展鄉村振興專題調研,形成高質量的專題報告,為市委市政府提供決策參考。二是多渠道爭取上級資金。前5個月,向上爭取到省以上涉農政策性資金5.45億元,居全市前三。臨潁、舞陽兩縣成為全省首批鄉村建設行動示范縣,是全省兩個整市推進的地市之一,爭取到省直各部門支持資金3.02億元。積極爭取全國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項目,臨潁縣被列為2023年全國大豆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舞陽縣被列為2023年全國玉米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兩個項目每年各補助550萬,連續獎補三年。三是抓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搶抓有利時機,抓好2023年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項目建設,舞陽縣12.5萬畝建設任務已完工40%,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新建項目已于6月15日全面開工建設,其它幾個縣區的項目6月底前將全面開工。嚴格落實“一長三員”管護機制,協調市財政落實580萬元管護獎補資金,確保農田設施得到有效管護。
(四)提升消費能力、改善消費環境、開拓消費市場方面。針對電商+農產品銷售方面培育典型不夠、農產品產銷對接缺乏長效機制,依法行政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等問題。一是強化產銷對接。積極對接“紅人特區”直播基地、德尚培訓等電商平臺舉辦5期電商培訓班,培訓各類電商人才300多人。依托第20屆中國漯河食博會平臺,聯合省綠色食品發展展中心,牽頭設立全省綠色優質農產品展區,組織10余家企業30余種產品組團參展,進一步提升“漯字號”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主動對接益農信息社、愛心助農協會等社會組織,常態化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著力解決農產品產銷對接問題。二是抓好執法監管。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度,加大農資產品、植物檢疫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等監督力度,已開展3批次雙隨機執法監管。5月份以來,移交縣區涉農案件線索13起,受理市長熱線群眾舉報4起,檢查農資經營企業和門店947個次。開展執法隊伍“大練兵”活動2次,進一步提高執法人員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
(五)在促進市場主體壯大方面服務不到位、為企業紓難解困方面。針對作風不扎實、幫助紓難解困少、服務意識不強等問題。一是抓好作風建設。持之以恒開展作風整頓月活動,激發干部職工遵規守紀、擔當盡責。制定《縣級領導干部立行立改承諾書》,常立辦公桌前,時刻警醒自身。5月份以來,局領導班子成員帶頭開展下鄉調研、駐村幫扶等活動30多次,切實發揮了“頭雁作用”,示范帶動干部職工履職盡責、干事創業。二是強化服務指導。深入企業開展調查研究,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依托“萬人助萬企”活動,局13名首席服務官深入分包企業開展對接服務20余次,發現問題4個,解決問題3個。主動對接中原食品實驗室,為中大恒源、微康生物等9家龍頭企業牽線搭橋,成功對接24項技術需求,推動企業創新發展。牽頭承辦全省藥食材精深加工產業座談會,組織省內13家頭部企業參與對接交流,推動藥食同源精深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
(六)在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保障方面。針對一些涉農項目引進后土地流轉階段服務不到位的問題。落實好《關于加強全市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關于規范全市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建設標準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土地流轉加強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的通知》等相關文件要求,鼓勵縣區加大投入力度,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土地流轉創造有利條件。針對鄉村振興人才缺乏的問題。成立鄉村振興青年人才發展聯盟,號召局40余名青年專業技術人員分包試驗田、噸半糧田開展技術服務。抓好鄉土人才培育,創建鄉村人才超市,打通鄉村人才服務渠道。招募有資金、有技術、有渠道的“鄉村振興”合伙人,在農食融合、全產業鏈創建中開展全方位的招才引智。依托“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面向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和種養大戶,開展全產業鏈培訓,提升高素質農民綜合素質和務農從業技能。針對農技推廣方式形式單一、區域站作用發揮不明顯等問題。創新開展農技服務“五個一”活動,全市1000余名農技人員包村入戶開展服務,走訪行政村121個、各類經營主體236個,推廣新技術、新模式15個,解決問題430余個。高質量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我市榮獲全省優秀單位。扎實開展綠色噸半糧田創建活動,組織8個局屬事業單位分包26個區域站開展技術指導服務,不斷擴大農技推廣服務覆蓋面。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市農業農村局將以這次人大評議詢問為契機,堅持整改目標不變、整改勁頭不松、整改力度不減,切實把整改后續工作抓緊抓實抓好。圍繞“單項工作爭第一,整體工作創先進”的目標,持續推動“三農”戰線奮勇爭先、出彩添彩,力爭在安全穩定的高效農業供應鏈體系打造上實現新作為,在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上見到新成效,在加快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上邁出新步伐,在連續三年鄉村振興考核優秀的基礎上持續保持全省領先,奮力跑出漯河“三農”加速度。
一是統籌抓好鄉村振興。全面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清單,形成一把手抓鄉村振興的大格局。強化鄉村振興統籌和督導指導,凝聚各方力量,推進全市鄉村振興工作再上新臺階、確保我市鄉村振興工作持續走在全省前列。持續抓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二是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落實好國家下達的保面積、保產量任務,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10萬畝、糧食產量穩定在180萬噸以上。抓好9.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和27.5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項目建設,穩步提高耕地生產能力。加快種子育繁推一體化,實現我市優良種業全品種、全覆蓋。
三是加快鄉村產業發展。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政革為主線,做強高效種養業、綠色食品業、鄉村現代服務業三大產業,以調整結構、優化品種、提升品質為重點推進八大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以深化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同構”為重點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力實施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龍頭企業培育、高素質農民培育五大行動,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強市。
四是積極爭取一批項目。以爭取上級政策性資金、爭取債券資金、爭取招大引強、爭取為重大項目上配套為抓手,化零為整,精準對接上級支持方向,對表對標農業農村部和省農業農村廳項目資金投放重點,圍繞市委市政府要求的重點方向,圍繞市農業領域產業振興的特色優勢,“盤存量、找增量、激變量”,做好促鄉村產業振興這篇文章。
五是切實提高農民收入。積極落實樓陽生書記蒞漯調研講話精神,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上推廣穩糧建鏈增收等模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高質量推進農業領域“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支持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等返鄉創業,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促進農民就業增收。以“五星支部”創建為抓手,加快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