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市落實“雙減”政策情況的視察報告

      時間:2024-10-16來源:

        關于我市落實“雙減”政策情況的視察報告

        ——2023年4月27日在漯河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視察組

        市人大常委會: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23年度工作安排,3月中旬至4月中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耀軍帶領視察組,對我市落實“雙減”政策情況開展了專項工作視察。

        一、視察工作開展情況

        本次視察采取多種方式,對全市“雙減”工作情況進行了全面深入細致的了解。一是明察與暗訪相結合。深入漯河小學、臨潁縣大郭中學、臨潁縣胡橋小學和馨博教育培訓機構等地,實地察看學校教育主陣地發揮和校外培訓情況;利用放學時段,分赴市實驗中學、郾城小學、郾城中學、許慎小學等14所中小學校,隨機走訪近200名學生家長,征求對“雙減”政策落實情況的意見建議。二是聽取匯報與召開座談會相結合。組織召開由縣區政府和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文廣旅局等相關部門參加的匯報會,聽取市、縣區政府落實“雙減”政策工作匯報,全面了解義務教育學校“雙減”工作整體情況;召開中小學校校長、培訓機構負責人、一線教師座談會,深入了解“雙減”政策實施以來遇到的問題,探討解決辦法。三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邀請漯河市實驗中學、臨潁縣大郭鎮胡橋小學、舞陽縣第一實驗中學等11所中小學校校長走進市人大機關,聽取校長們落實“雙減”政策以來遇到的困難;組建了由教育界人大代表和省內外中小學校校長為主要成員的微信交流群,了解外地開展“雙減”工作的經驗和特色做法;設計了“雙減”政策落實情況網絡調查問卷,線上線下同步征集意見和建議。共收集到3068名教師、36173名家長和學生反饋的涉及課堂教學、課后服務、教育公平、教師壓力、學生健康、學生考試等21個方面的意見建議5300余條。

        通過視察,對全市“雙減”工作情況有了較為客觀、全面的了解,并對下步工作進行了認真思考和研究。

        二、我市落實“雙減”政策情況

        “雙減”政策實行以來,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雙減”工作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把“雙減”工作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議事日程,采取有力舉措,穩妥有序推進,全市“雙減”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一)強化頂層設計,體制機制日益健全。成立漯河市“雙減”工作領導小組,組建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工作專班和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工作專班,統籌謀劃、穩步推進“雙減”工作;建立“政府主導、教育協調、部門聯動、縣區為主”的工作機制,全面落實“雙減”工作部署要求;印發《漯河市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實施方案》《關于做好全市中小學課后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等配套文件,為“雙減”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二)強化組織實施,學校教育提質增效。一是教學改革逐步推進。印發《漯河市中小學教學教研常規管理指導意見(試行)》,開展高效課堂教學研究;成立40個教育集團,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影響、輻射、示范作用,漯河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等6所教育集團被評為首批河南省義務教育階段優質教育集團。二是課后服務質量持續提高。全市459所中小學校全部開展了課后服務工作,為21萬余名學生提供文、體、美、勞等項目的課后服務;利用科技館、少年宮等場所,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三是作業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建立“市級規劃——縣(區)推進——學校落實”的三級聯動作業管理機制與作業公示制度,統籌作業內容、形式和總量,全市義務教育學校作業公示率達到100%。

        (三)強化依法治理,校外培訓日趨規范。一是學科類培訓機構大幅壓減。印發并落實《關于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的通知》,對全市原有228家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線下校外培訓機構進行“營改非”“備改審”,累計壓減207家,壓減率90.5%。二是非學科類培訓機構逐步規范。制定《漯河市科學類培訓機構審批流程(試行)》《漯河市文化藝術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核準手冊》等指導性文件,開展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核準登記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6家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獲得辦學審核同意書。三是行政執法力度不斷加大。建立市縣兩級校外培訓機構聯合執法機制,對違規培訓進行整治。2022年以來,市、縣聯動開展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執法420余次,查處違規培訓行為75起,下發執法通報23期。

        三、我市落實“雙減”政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思想認識還不到位。主要表現在:一是學校認識不全面。部分學校沒有把“立德樹人”的教育觀真正落實到教學實踐中,仍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唯一標準,以測試等名義違規組織考試,并根據學生成績進行排名;部分教師對作業“一減了之”,或將課后服務工作當作額外負擔。二是培訓機構不支持。部分培訓機構對“雙減”政策持對立態度,曲解“雙減”政策的內涵和意義,助長家長焦慮情緒。三是家長認識有偏差。部分家長擔心減少作業量影響孩子學習成績,對落實“雙減”政策心存疑慮,出現學校減負、家長增負等現象。

        (二)作用發揮還不充分。一是學校“提質”質量不高。部分學校不能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零起點教學,或教學速度較快,有些沒有提前學習的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部分教師不注重課堂教學改革,不參加教學成果交流研討,仍然采用傳統教學形式,缺乏對話教學、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等形式的運用,沒有有效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提升。二是學生“減負”負擔不輕。半數以上學校未按規定執行分層作業,部分教師以其他名義布置“隱形作業”。調查問卷統計顯示:56.6%的學生每日睡眠時間晚于23點,64.2%的學生每日從事興趣愛好的時間不足半小時,66.3%的學生每日體育鍛煉時間不足半小時,37.6%的家長對學生的健康狀況表示擔憂;28.5%的學生家長認為“雙減”政策實施后作業負擔并未減輕、學習成績也沒有提升。

        (三)保障能力還有差距。一是課后服務資金保障不足。各級財政沒有設立“雙減”政策課后服務補助專項資金,有關部門核定的生均服務費用標準較低,不能滿足學校開設課后服務項目投入和教師服務補貼。二是課后服務項目不豐富。部分農村學校缺乏功能場館及相應設備,課后服務內容多為自習或自由活動;一些城鎮中小學校利用校本課程和場地資源開設課后服務項目,但內容不夠豐富,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需求;大部分學校對校外第三方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缺乏有益探索。三是教師隊伍力量不足。教師隊伍結構性缺員,農村學校普遍缺乏體音美教師,不能開齊開足開好規定課程;教師承擔大量非教學、非必要任務,投入教學教研的時間和精力不足。四是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不完善。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的作用發揮不夠,缺乏對職業院校、體校、培訓機構、圖書館等教育、文化資源的綜合利用,協同育人的社會力量參與度不高。五是時間安排不夠科學合理。課后服務時間安排不夠靈活,學生普遍在校時間較長,尤其冬季放學時間晚,午餐、晚餐間隔時間長,不利于學生身體健康。

        (四)校外培訓整治還不徹底。一些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沒有真正退出,而是從“地上”轉為“地下”,轉移到居民區一些隱蔽場所;個別教師居家開展“一對一”或小班補課;個別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借專業課輔導之名開展學科類培訓;預收費資金監管松散,存在安全風險。

        四、加強“雙減”工作的意見建議

        為促進“雙減”工作高質量開展,提出如下意見建議:

        (一)加強宣傳引導,不斷優化教育生態。一要加強“雙減”政策宣傳。充分利用報紙、電視以及新媒體、自媒體,加強對“雙減”政策的正向宣傳和深入解讀,引導家庭、學校、社會正確理解實施“雙減”政策的重大意義,理性看待“雙減”政策實施對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倡樹立德樹人、提質增效的教育理念。二要加強典型示范宣傳。組織開展課后延時服務調研觀摩活動和優質教案、優秀作業、陽光少年評比等活動,指導學校積極開展“雙減”工作。三要加強家庭教育宣傳。深入宣傳家庭教育促進法,普及推廣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識,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成才觀,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二)抓牢主責主業,不斷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一要建立健全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各級政府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嚴格履行舉辦義務教育職責,建立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科學的義務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支持學校提高辦學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二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提高教師培訓質量,開展好教師全員培訓和繼續教育;加強城鄉中小學校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習,發揮城市優質教育資源作用,帶動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提升;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打造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優秀教師隊伍。三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扎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加強教學成果交流研討,鼓勵開展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四要提升作業設計水平。加強對作業設計的指導,創新作業類型,探索彈性作業、差異化作業等,及時評價與反饋作業,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激發學習興趣、培育核心素養、鞏固課堂學習內容,實現“減負、提質、增效”目標。

        (三)強化育人功能,不斷提高課后服務水平。一要建立健全課后服務保障機制。建立課后服務投入機制,為“雙減”工作提供必要保障;建立與義務教育任務相適應的教師補充機制,逐步解決教師結構性缺員問題,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二要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建立定位清晰、機制健全、聯動緊密、科學高效的協同育人機制,發揮婦聯、文聯、科協和職業院校、體校、培訓機構、圖書館、美術館等的職能作用,充分利用城區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構建以學校為主導、各方力量協同育人的格局,為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保駕護航。三要壯大課后服務力量。鼓勵、支持具備資質的社會專業人士或志愿服務力量參與課后服務,探索建立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聘請符合條件的專業機構參與課后服務的制度,豐富課后服務內容,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需求。四要減輕教師壓力和負擔。積極探索并推行教師彈性上下班制度,保障教師必要的休息時間;減少非必要、非教學任務等活動進校園,讓教師專心、安心教學。

        (四)建立長效機制,不斷強化校外培訓監管。一要建立健全“雙減”督導工作機制。切實發揮教育督導的監督作用,加強常態化管理,實現以督促減、以督增效。二要進一步完善工作鏈條。建立校外培訓機構從審批、監管、處罰到退出的管理體系,加強全過程監管,增強監管實效。三要鞏固校外培訓治理成果。市教育、科技、文廣旅等部門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密切協作配合,加強對培訓機構的監管;健全違規培訓常態化巡查監管機制,持續開展隱形變異培訓專項治理。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亚洲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奇米影视亚洲春色|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妇熟XXXX妇色黄|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AV无码久久| 亚洲AV无码国产在丝袜线观看|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按摩| 学生妹亚洲一区二区| 自拍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 亚洲?v无码国产在丝袜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网站| 亚洲激情黄色小说|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成人免费网址|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亚洲AV永久精品爱情岛论坛| 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V|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a|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 亚洲欧美在线x视频|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 亚洲伦理中文字幕| 亚洲另类自拍丝袜第五页|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成a人在线看天堂无码| 亚洲女同成人AⅤ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人成中文字幕| 亚洲色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艺术图|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频|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