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30來源:
關于漯河市2023年度民生實事候選項目(草案)及形成情況的報告
——2022年12月29日在漯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十三次會議上
市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 任會剛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我市2023年度民生實事候選項目(草案)及形成情況,請予審議。
一、形成過程
2022年10月底,市政府啟動了2023年重點民生實事征集工作。采取四種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廣泛征求社會各界和市民、群眾的意見建議。一是利用漯河日報、市廣播電視臺、漯河名城網、漯河發布app、漯河小城生活微信平臺等刊發公告,廣泛征求社會各界和市民的意見建議;二是通過發函形式,征求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的意見建議;三是以市委市政府督查局的名義印發通知,征求各縣區、各功能區、市直各部門的意見建議;四是結合信訪易發多發問題、市長熱線反映的普遍問題等,篩選確定民生實事。共有市民、農村群眾、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機關干部等4000多人參與,征集市直有關部門和各縣區、各功能區意見建議175條,收到社會各界群眾來信、網上留言等意見建議2284條。梳理匯總相對集中的事項,形成《2023年市重點民生實事征集意見清單》后,于11月16日至12月13日,先后3次征求各縣區、各功能區、市直各部門和市委、市政府各位副秘書長意見建議,市政府2次召集進行專題研究,形成了《漯河市2023年度民生實事候選項目清單》。12月17日至19日,征求了市四大班子領導的意見建議,12月22日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后,進一步進行了修改完善。12月24日市委常委會議研究確定了2023年市重點民生實事候選事項,共11件26項,涉及16家主要責任單位和8個縣區、功能區。
二、主要原則
在擬定過程中,總體依據“尊重民意、普惠共享;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在具體工作中注重把握“6個結合”和“5個不列”。“6個結合”:一是與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民生工作的部署相結合,明確民生工作方向;二是與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相結合,統籌安排重點民生實事項目;三是與今年財政預算計劃相結合,充分考慮市縣各級財政承受能力;四是與去年民生實事相結合,對持續建設的項目,繼續納入今年民生實事項目;五是與市直各部門和各縣區、各功能區提出的民生問題相結合,確保實事項目有支撐、有保障;六是與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關注的急難愁盼問題相結合,確保實事項目具有廣泛的民意基礎。“5個不列”:民生實事原則上不列入尚處于謀劃階段的事項;無資金保障的事項;前期手續多、跨年度、當年不能完成的工程類事項;群眾有感度認可度不高的事項;易引發次生矛盾、造成負面輿情的事項。同時,擬列入省重點民生實事的事項不再列入市重點民生實事,待省重點民生實事具體任務指標下達后,逐項分解立項,明確責任分工,與市重點民生實事統籌一體抓好推進落實。
三、候選項目(草案)清單
1.擴大社會就業創業(2件)。(1)加大創業扶持力度,全年新增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億元;(2)提高基層就業服務工作,全年新增城鎮就業3萬人以上,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為零。(主要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件)。(3)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程,全年提升改造27所學校;(4)創建5個市級義務教育標準化管理示范校和特色校,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主要責任單位:市教育局)
3.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2件)。(5)加強城鄉傳染性疾病防治,全市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和市傳染病醫院均開設感染性疾病科,提高全市傳染性疾病救治能力;(6)加強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全年完成20個市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提升區域診療能力和水平。(主要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4.健全社會保障體系(3件)。(7)嚴格落實上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待遇,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水平標準不低于當地低保標準的1.3倍,臨時救助人次年不低于3000人次,確保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及時納入救助保障范圍。(主要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8)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全年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3757套。(主要責任單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9)對易肇事肇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給予救治保障。(主要責任單位: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衛健委)
5.實施城市更新行動(3件)。(10)實行人行道暢通工程,完成漢江路(嵩山路—白云山路)、遼河路(嵩山路—交通北路)、湘江路(京廣鐵路—解放路)、嵩山路(黃河路到淞江路)、舟山路(黃河路到淞江路)及金山路沙河橋北引道6條道路人行道改造,提升城區道路通行量。(主要責任單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11)對天山路、樂山路、衡山路等18座泵站進行雙回路電源改造,提高城市防汛排澇能力;(12)加快城市集中供熱,新建供熱管網12公里、熱交換站16座,新增供熱面積160萬平方米以上。(主要責任單位:市城市管理局)
6.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件)。(13)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年完成8000戶農村戶廁改造。(主要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14)改造100處農村老舊供水工程設施,確保農村飲水安全。(主要責任單位:市水利局)
7.打造綠色宜居城市(3件)。(15)新建市區公園13個,新增公園綠地3萬平方米。(主要責任單位:市城市管理局)(16)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完成樟江東路、長江支路及月灣湖西路等道路13.6公里雨污水管網建設。(主要責任單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17)新建市民休閑樂道300公里。(主要責任單位:市水利局)
8.加強居民健康服務(2件)。(18)推行門診慢性病全流程線上申報認定,為參保群眾提供優質服務。(主要責任單位:市醫療保障局)(19)對全市中小學校、幼兒園在校學生免費開展青少年兒童近視防控及視力篩查3萬人次以上。(主要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9.提升便民服務水平(2件)。(20)深化機動車檢驗制度改革,優化私家車檢驗周期、網上預約車檢、“交鑰匙”便利辦服務;建設機動車駕駛人C6考場,全面提升車檢服務水平。(主要責任單位:市公安局)(21)持續為全市約3300名早班環衛工人和市區約550名早班公交司機免費提供愛心早餐。(主要責任單位:總工會)
10.豐富群眾文化生活(3件)。(22)實施沙澧河提升工程,澧河段景觀工程投入使用,基本建成沙澧河文化風光帶,打造市民休閑娛樂棲息地。(主要責任單位:市沙澧河建設運行保障中心)(23)整合許慎文化園、雪霽花海景區、青龍河濕地公園等鄉村文化旅游資源,打造幸福鄉村游5號線路。(主要責任單位: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24)開展“禮贊二十大藝心永向黨”文藝志愿服務系列活動180場;開展“舞臺藝術送基層”活動200場、“全民藝術普及周”活動50場。(主要責任單位:市文聯、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11.實施淮河流域重點平原洼地治理工程(2件)。(25)疏浚河道150.91km,柳塔河改1.3km,重建橋57座,重建新建涵閘26座,維修涵閘13座,新建節制閘1座,新建排澇站1座。(主要責任單位:市水利局)(26)加強防汛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和防汛應急演練,指導培養市、縣兩級防汛應急工作“明白人”1000人以上。(主要責任單位:市應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