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0來源:
關于貫徹落實《漯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對市教育局等12個部門工作評議的建議》情況的報告
——2022年10月18日在漯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十次會議上
市應急管理局局長 孫全忠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
我代表市應急管理局,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貫徹落實《漯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對市教育局等12個部門工作評議的建議》情況,請予審議。
一、問題整改情況
局黨委堅持把接受市人大常委會評議詢問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堅持問題導向,深挖短板弱項,扎實有效整改。去年,市人大常委會反饋的3個方面11項問題除基層應急管理力量薄弱、專業人員匱乏這些工作需要長遠統籌、持續推進外,其他已經全部整改完畢。
(一)提高站位抓部署。成立了接受市人大常委會評議詢問工作領導小組,先后召開8次推進會聽取研究解決存在問題,推進評議詢問和問題整改工作扎實開展。
(二)舉一反三找差距。召開座談會征求意見10余次,走訪服務對象500余人次,不護短,不遮掩,不躲閃。特別是鄭州“7·20”之后,認真梳理出我市12項整改任務,推動打好以案促改、能力作風建設的組合拳。
(三)動真碰硬真整改。制定臺賬逐一落實市人大常委會反饋的11項具體問題,堅持把整改工作納入局周交辦月講評內容,不折不扣抓好整改落實。同時,針對問題舉一反三,深挖根源,建章立制,避免類似問題的發生。
二、取得的工作成效
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工作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于各項應急管理工作決策部署,有力助推了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安全發展,較好貫徹落實了市人大常委會提出的“扎實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升應急管理水平”的工作評議建議。我市安全生產工作連續三年在省安委會考核中評為“優秀”等次,位居全省第一方陣;2021年度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被省減災委考核評為“優秀”等次;“百名專家助千企、把脈問診除隱患”等10余項工作典型做法被省政府等上級有關單位予以充分肯定和經驗推介;我局榮獲了2021年度全市縣級領導班子綜合考核二等獎。
(一)強化“三個聚焦”,擰緊擰牢生產“安全閥”。一是聚焦責任落實。推動將安全生產納入“1+9+N”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和周交辦月講評、周五安全穩定周例會的重要內容,研究出臺了《貫徹落實安全生產“十五條硬措施”實施意見》,明確72條具體工作措施;成立危化品、建筑施工等6個安全生產專業委員會,構建了“安委會+專委會”工作機制。今年以來先后30余次對縣區和行業部門安全生產工作進行調度安排、20余批次進行重點督辦,壓緊壓實黨政領導、屬地政府、行業部門、企業和員工崗位“五級責任”。二是聚焦本質安全。連續三年將特種作業人員考試費用減免作為承諾辦理的市定民生實事,2021年以來,組織特種作業人員考試237場,培訓考試安全生產從業人員14348人次,為6216名漯河籍特種作業考生減免考試費用861790元。對全市11家存在重大危險源的企業全部安裝監控預警系統并接入省監管平臺,31處重大危險源全部實現了三級包保并實時在線監控。全市451家規上企業(單位)按照“五有”標準建成雙重預防體系,我市小微企業“看得見、摸得著、說得清”的建設模式在全省推廣。三是聚焦監管執法。嚴格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積極推行“柔性執法”和“服務型執法”,相關工作分別被省應急廳、市法制政府建設辦公室命名為“行政執法責任制示范單位”、“服務型執法示范單位”。常年安排專家免費為企業開展隱患排查服務活動,“萬人助萬企”活動被市政府表彰為“優秀單位”。聚焦危化企業、重大危險源、高層建筑消防安全、自建房安全等領域,圍繞15個專項行動中的245項重點任務實施集中攻堅。
(二)健全“四個機制”,推動防災減災救災上水平。一是健全綜合防控機制。率先在全省推進防災減災應急指揮體系、軍地應急協調聯動機制等建設工作,先后提請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等30余次專題會議研究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注重統籌聯動,同向發力,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3月至5月,市委在全省率先對28個單位黨組織開展防汛救災領域專項巡察;5月26日、27日,市政協專題圍繞“加強自然災害處置能力、推進我市應急體系建設情況”開展專項視察監督;6月13日、14日和9月7日,市人大常委會專門視察全市防汛應急能力和基層應急體系建設情況。二是健全目標責任機制。嚴格把防災減災救災各項責任落實到各層級、各環節、各崗位、將履職情況納入各級各部門領導班子年度綜合考核和平安建設考核內容,實行各層級領導分包責任制。三是健全物資保障機制。全面盤點維護、備足備齊防災救災物資裝備,提前儲備了7314.45萬元的防汛物資和設備,共登記預置挖掘機172臺、鏟運機15臺、起重機51臺、打樁機和吊機等其它大型設備113臺,為市消防救援支隊配備3臺排水機器人、10臺浮艇泵等一批應急救援器材。四是健全災害救助機制。積極開展自然災害風險普查,爭取中央補助資金168萬元,我市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工作被國務院普查辦通報表揚。創建2個國家級和7個省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1個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和6個省級示范單位。建立2400人的災害信息員隊伍,加強查災報災核災工作,爭取上級資金3066萬元,分配社會捐贈資金2969萬元、市級配套資金136.39萬元、分配捐贈物資折合價值810多萬元。
(三)突出“五個強化”,提升應急搶險救援能力。一是強化應急指揮體系。針對《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調查報告》進行認真研討和以案促改,深入系統查漏補短,完善了“1+3+N”防汛工作機制,建立了防汛指揮部工作規則和汛期排污聯動協調機制,設立一個市防汛指揮部(實行市委書記和市長“雙指揮長制”),下設3個分指揮部(河道防汛、城市內澇防汛、農田排澇及農村防汛)和防汛指揮調度、應急搶險救援等12個工作專班。3個分指揮部和12個工作專班分別均由1名市領導牽頭,實行ABC調度指揮和應急值守,確保應急指揮體系高效運轉。積極打造數字化防汛應急指揮平臺,如期完成市應急指揮中心信息化平臺建設,構建“空、天、地”三位一體的應急指揮通信網。二是強化應急預案體系。先后4次對全市防汛應急預案進行了重塑性修訂完善,積極構建全市“1+46+9”的應急預案體系,全市以及8個縣區總體應急預案于2021年底全部完成發布,市級46個專項預案已發布43個、完成率93.5%,在全省名列前茅;指導各級各部門修訂完善市級預案40個,縣級預案44個,鄉級預案77個,村級預案1138個。三是強化應急救援力量。積極培養一批防汛工作“明白人、專業人”,組建了21名防汛專家、49名應急救援專家、38名安全生產專家組成的專家庫,建立了市級骨干應急救援隊伍51支2744人,縣區級救援隊伍20支838人,鄉鎮(街道)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63支1300人,村級應急救援隊伍1313支15000人。四是強化貼近實戰演練。先后開展多層次、多樣化、多場景、實戰化應急演練500余場次,參演人員30000余人次。特別是5月20日我市采用“實地演練+視頻實時傳輸”5G技術開展了防汛應急綜合演練,共設置13個演練現場、53個演練科目、100多家單位參與、3562人參演,收到了良好效果。五是強化風險預警管理。實行預警與響應一體化管理,嚴格落實24小時應急值班、領導在崗帶班等制度,全市各類應急救援隊伍隨時集結待命。今年汛期以來,開展會商研判30余批次,發布《風險監測預警》28期、《氣象快報》218期,扎實做好“4·24”、“6·26”、“7·5”三輪強降雨的防范應對工作,啟動防汛IV級應急響應2次、III級防汛應急響應1次等,提前采取各項管控措施,有效防止了各類次生災害發生。
(四)堅持“六個注重”,夯實應急管理基層基礎。一是注重高效宣傳聯動。積極與媒體建立高效宣傳聯動機制,高密度、多頻率、大范圍的開展應急知識宣傳教育,組織開展“5·12”防災減災日和應急管理宣傳教育“五進”等活動,發放各類宣傳資料200萬余份,制作推送應急科普宣傳短視頻200余部,刊發各類宣傳報道2000余篇次(其中省級以上媒體200余篇次)等,有效提升了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救災意識和風險防范應急能力。二是注重謀劃應急項目。先后6次專題研究“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規劃,3次邀請河南理工大學專家團隊高水平指導專業規劃編制工作,認真謀劃編制了“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工程”等9個建設項目,有序推進總投資約4300萬元的市應急物資中心項目建設,目前已投入建設資金2917萬元(占比67.83%)。三是注重“夏病冬治”。累計投入2.7億元對承擔城區外圍排澇的柳河、塔河、馬溝等6條河道進行了綜合整治,疏浚河道25.4公里。投入資金3.9億元完成雨污管網改造336公里,367個小區(單位)徹底實現雨污分流,有效化解了城區汛期風險。四是注重災后恢復重建。積極爭取上級災后重建資金42656萬元,籌措市級配套資金2059萬元,爭取省下達我市災后恢復重建項目3類67個項目,項目開工率100%、完工66個、投資完成率94.8%,重建和修繕了187戶因災倒損住房,救助受災群眾5.6萬人。五是注重隱患排查整治。堅持把不間斷開展風險隱患排查整治作為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今年以來全市共檢查企業單位97038家次,發現隱患68949處,已整改68873處,剩余隱患76處,動態整改率99.9%。六是注重嚴防旱澇急轉。堅持防汛抗旱兩手抓、統籌抓,加密組織開展聯合會商研判汛情旱情,及時滾動預測預報預警,嚴防旱澇急轉、多災并發,及時啟動高溫IV級和Ⅲ應急響應各1次。針對嚴峻旱情加強會商研判和統籌調度,動用水泵等抽水設備49500余套、運水車輛設備等1050余套等,灌溉澆水604.35萬畝次,8月25日至28日調度安排人工增雨作業,有效緩解了我市旱情。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市應急管理局將以市人大常委會督辦為契機,咬定目標不放松,在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上再完善,在應急救援能力建設上再發力,在全民防災減災意識上再提升,全力推動應急管理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一)突出“早”。及早安排部署,及早化解風險,提升搶險救援能力。不斷強化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加快推進應急指揮中心和應急物資儲備中心項目建設,強化風險管控,提高搶險救援能力,牢牢守住不發生群死群傷事故的金標準。
(二)強化“嚴”。嚴格責任落實,嚴密指揮調度,提升應急指揮能力。充分發揮好市安委會辦公室、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市減災委辦公室等四個議事協調機構統籌調度、組織協調的作用,完善優化扁平化應急指揮體系。
(三)預警“準”。精準研判分析,精準預警響應,提升監測預警能力。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值守和領導帶班制度,加強信息資源共享和會商分析研判,切實做好各類災情的精準監測預報預警工作,提升一體化預警響應能力。
(四)實現“快”。快速應急響應,及時報送信息,提升救災救助能力。對于發生的險情做到快速反應、迅速應急,第一時間決策,第一時間處置。加強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人員培訓和信息上報,堅決杜絕遲報、漏報、謊報、瞞報現象。
(五)做到“實”。強化實戰實練,加強隊伍建設,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常態化、實戰化組織開展各類應急演練,全面提升應急救援實戰能力。嚴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單項工作爭第一、整體工作創先進”的總體要求,切實抓好班子帶好隊伍,努力塑造應急管理部門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