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0來源:
關于國有資產管理及運營情況的報告
——2022年10月18日在漯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十次會議上
市財政局局長 梁武寧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2021年度漯河市國有資產管理及運營情況,請予審議。
一、國有資產總體情況
(一)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2021年末,全市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總額363.2億元,負債總額89.5億元,凈資產273 .7億元。其中,行政單位資產總額47.5億元,事業單位資產總額315.7億元。
市直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總額151.6億元,負債總額37.6億元,凈資產114億元。其中,行政單位資產總額11.4億元,事業單位資產總額140.2億元。
我市共管護國省干線公路路線長度571.57公里,縣道591.703公里,鄉道948.521公里,村道2950.735公里, 橋梁722座,供熱管線116公里,城市公廁538座,垃圾樓104座,垃圾處理場3座,滲濾液廠3座,城市公交958臺,全市共有文物資產5235處、件,不可移動文物472處,可移動文物4763件。
(二)企業國有資產(不含金融企業)。全市兩縣三區及功能區匯編企業統計總戶數155戶,其中漯河市財政局(國資委)監管企業85戶,非監管企業70戶。其中:市本級111戶,縣區44戶。資產總額為1012.4億元,負債總額為638.2億元,所有者權益為374.2億元,資產負債率63.04%;全年實現營業總收入70.2億元,利潤總額3.3億元。統計范圍內企業國有資產增長率15.42%,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101.7%,企業營業總收入增長33.60%。
(三)地方金融企業國有資產。全市地方金融企業含國有資本單位共8家,系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其中:市直1家,縣區7家。資產總額8.7億元,負債總額1.6億元,所有者權益7.1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644萬元,營業支出4678萬元,營業利潤-3034萬元,利潤總額-3034萬元,凈利潤-3109萬元。年末不良資產3798萬元,占資產總額比率為4%。
(四)國有自然資源資產。2021年末,全市土地總面積403.86萬畝,其中國有土地面積41.32萬畝;全市耕地面積為272.06萬畝,其中國有耕地面積5.81萬畝。全市各類濕地總面積約0.54萬畝,其中國有濕地總面積約0.51萬畝。林地資源方面,全市林地面積19.23萬畝,其中國有林地面積1.35萬畝。我市礦產資源主要以巖鹽、地熱礦產為主,累計查明巖鹽資源儲量約400億噸,初步查明漯河市規劃區地熱流體可開采量8.40兆瓦。
二、國有資產管理及運營工作情況
(一)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及運營情況。1.配合機構改革,完成資產劃轉。配合第一院、六院、七院組建市醫療集團,完成資產清查。配合法、檢兩院上劃,完成資產劃轉。協助完成商業幼兒園資產清查。2.開展專項清查,理清資產數據。協同住建局對我市公共租賃住房資產配置、使用、處置等環節實際情況進行全面調研,配合交通運輸局對2021年度公路資產開展清查。3.加大資產調劑,盤活閑置資產。全年對市直58家單位908宗資產調劑共5.4億元。將44個市直單位更換的2187臺電子設備移交給3個學校。將2億閑置資產劃轉給國投公司等。4.開展重點資產清查,規范資產管理。對全市行政事業單位重點國有資產全面清查,現場核查共19家主管單位,102家二級單位;測繪81家主管部門及下屬二級單位。
(二)企業國有資產(不含金融企業)管理及運營情況。1.深化改革,增強活力。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制定了《漯河市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繼續推進“僵尸企業”處置工作。完成市屬國有非工業企業第一輪改革。開展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工作。2.科學監管,提質增效。堅持月度快報和年度決算審計相結合,動態關注企業財務狀況,定期開展監管企業債務風險排查工作。3.強化產權管理,拓展資產運營。持續開展低效無效資產清理工作,將長期停產的志捷公司、博華公司股權無償劃轉至市屬國有投資公司運營。公開轉讓了停產企業漯河車輛總廠長期虧損的國有股權投資。4.優化監管方式,推動信息化建設。全面完成國資國企在線監管信息系統一期試點工作。
(三)地方金融企業國有資產管理及運營情況。1.健全完善監管制度。加強企業國有資產監管制度建設,嚴格落實國有金融資本產權登記,明確產權轉讓監管、資產評估監管。2.扎實開展基礎工作。組織開展金融企業財務快報、決算匯總分析和績效評價,指導企業改善經營管理。3.積極防范金融風險。督促地方金融企業加強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健全風險防范和應急處置機制。
(四)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及運營情況。1.著力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局。全面推行工業地標準地供應模式,采取“三三制”工作法,全力保障重點項目用地,全市共組卷上報省廳80個批次,共10926畝,保障重點項目65個,保障“三個一批”項目122個。土地供應力度不斷加大,共供應土地價款53.12億元,市本級供應土地87宗,面積4317畝,價款35.50億元,出讓71宗共3468畝,出讓金33.88億元。2.著力提升自然資源保護能力。建立林長河長田長“三長”共治和“一巡三查”工作機制,健全完善耕地保護長效機制。出臺《漯河市進一步健全完善自然資源和規劃執法監管責任機制的實施意見》等。3.著力構建新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初步完成了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線劃定。加強重點地段城市設計。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方面。1.全過程管理存在薄弱環節。部分單位資產卡片錄入不規范,資產更新及處置不走審批流程,固定資產入賬及處置不及時。2.“賬實不符,賬證不符”依然存在。遺留問題造成壞賬無法核銷,國有資產處置缺少原始資料,部分賬外資產未納入監管,土地、房屋產權不清。3.行政事業資產共享調劑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公務倉制度建設有待加強,各部門之間的資產數據互通尚未實現,資源共享共用、監督管理體系還不健全。
(二)企業國有資產(不含金融企業)方面。1.發展方式仍需進一步轉變。引領創新戰略布局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知名品牌。企業扭虧增盈、處置“僵尸企業”等任務繁重。2.經營性國有資產有待進一步整合和盤活。存在“僵尸企業”和部門分散的經營性國有資產,處于閑置狀態。3.企業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有待進一步完善。董事會和監事會履職管理制度不健全,企業外部監督缺失,尚未建立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
(三)地方金融企業國有資產方面。1.代償業務導致保證金不足,影響公司正常業務開展。公司普遍出現保證金不足,部分公司在保的續作業務無法正常開展,代償業務增加,涉訴案件增多。2.資本規模小,合作銀行少,風險補償、分擔機制不健全。8家公司大部分業務在中原銀行,合作銀行偏少、擔保放大倍數較低制約了擔保公司的發展;一旦企業還貸不及時,銀行劃扣擔保公司保證金,有的銀行在擔保公司代償后不再受理企業貸款申請,擔保公司承擔全部風險。3.擔保手段和反擔保措施受限,代償資金回收難度大。各公司普遍代償率較高,在代償發生后,抵押資產拍賣、破產清算、財產分配等程序不能及時進行,代償資金回收困難。
(四)國有自然資源方面。1.國有用地規劃編制科學性仍需完善。6個產業聚集區的項目不同程度存在批多建少、建設低層廠房等粗放用地現象。個別縣區耕地建房、公益基礎設施存在未批先建等。2.濕地保護任務十分艱巨。全市濕地保護面積12054畝,濕地保護率14.93%,與“森林河南”建設方案差距大。3.自然資源執法體系需要進一步健全。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基層執法力量薄弱,隊伍素質需進一步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繼續加強監管,進一步規范國有資產管理。1.持續提升國有資產監管水平。規范國有資產管理,加強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監督檢查,敦促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及時處置待報廢資產。2.繼續盤活閑置國有資產。進一步推進國有資源整合,積極尋找閑置資產盤活方案,推動國有資本向重點行業集中。3.建立健全疫情期間資產管理體系。出臺疫情期間資產管理制度,完善疫情防控資產的管理及處置。4.加強國資監管隊伍建設。強化職能,加大對資產管理人員業務培訓力度,規范國有資產管理行為。
(二)持續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市場化體系機制。1全面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按照工作要求,重點做好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和遺留問題化解,推進完成市屬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常態化開展央企、省企退休人員社會化移交和管理服務。2.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推進市物資系統等已改制企業資產移交。指導推進市農機公司等“僵尸企業”處置工作,推進糧食系統改革,將閑置資產移交市屬國有投資公司。3.優化提升國資國企在線監管系統。擬部署10個監管功能模塊,以期全面掌握所監管企業生產經營情況。4.以項目帶動構建國資發展大格局。整合存量國有資源謀劃項目,爭取專項債券等資金支持,爭取央企和省企合作項目和戰略投資。
(三)加快構建地方金融企業風險防控體系,防范化解國有資產經營風險。1.繼續做好國有金融資本基礎管理制度。做好國有金融資本的清產核資、資本金權屬界定、統計分析等基礎管理工作。加強金融機構國有產權流轉管理,規范交易流程。2.引導國有金融機構專注服務實體經濟。引導國有金融資本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支持力度。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工作、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薄弱環節金融服務。3.加大融資擔保支持力度。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加大對符合條件企業的融資增信支持力度。對單戶擔保金額1000萬元以下的融資,免收保證金,適當降低擔保費,財政部門對本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按規定降低擔保費用給予適當補助。鼓勵金融機構向服務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發放30萬元以下免抵押、免擔保信用貸款。鼓勵引導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在為中小微企業擔保融資中減少或取消抵押、質押反擔保要求。
(四)強化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監管,發揮自然資源資本能效。1.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監督實施。完成我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實用性村鎮國土空間編制,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形成全市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加強規劃實施監督體系建設,加快數字平臺建設,逐步建立“多規合一”的規劃實施、監督體系。2.全面推進耕地保量提質。加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和管理,壓實耕地目標管理、屬地管理責任;強化各級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的執法監察責任。3.推動土地集約化利用。轉變土地利用方式,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開展產業集聚區土地節約集約整治行動,建立長效機制。4.加強濕地保護與建設。加強濕地管護、濕地公園保護管護能力和基礎設施等建設。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保護修復工程,完成“森林漯河”目標,推進中原水城建設。5.構建自然資源管理執法監督體系。執行“四雙”機制,打擊違規用地高壓態勢,加強基層執法隊伍建設,加強培訓和動態巡查。
我市國有資產管理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足。我們將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市委“兩個上臺階、四個走前列、兩個大提升”的重要部署,扎實做好資產管理工作,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進一步強化國有資源統籌,切實提高國有資產管理運營水平,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