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2來源:
關于市區雨污分流工程實施情況的視察報告
——2022年6月21日在漯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七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視察組
市人大常委會:
根據年度工作安排,為全面掌握市區雨污分流工程實施情況,市人大常委會視察組在副主任趙坤炎帶領下,于6月上旬,先后赴天山路泵站改造、紫荊花園小區污水封閉、太行山南路雨污分流改造和道路排水、樟江路和交通南路道路排水等工程項目開展了集中視察,并組織召開座談會聽取了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生態環境局和郾城區、源匯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雨污分流工作情況匯報。為把情況摸得更準更透、更加全面,按照趙主任要求,部分視察組成員還先后到嵩山路市區泵站清淤、馬溝污水處理配套、解放路和東方紅路排水、黑河東支泵站建設、市委黨校和孟南區域雨污分流等工程項目開展了實地調研,詳細了解工程建設推進情況、當前存在問題及下步工作打算。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工程實施情況
按照現行城市建成區規劃,我市中心城區雨污水管網覆蓋面積約120平方公里。目前,已實現雨污分流區域87.4平方公里(郾城區23.4平方公里、源匯區5.8平方公里、召陵區20平方公里、經開區19平方公里、示范區8.6平方公里、西城區10.6平方公里),覆蓋率約為73%;尚未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區域32.6平方公里(郾城區6.1平方公里、源匯區16.2平方公里、召陵區2.5平方公里、經開區7.8平方公里),約占27%。
雨污分流工程自2018年啟動實施以來,市、區兩級政府先后投資約13.5億元(市財政約12億元,各區共約1.5億元),完成雨污水管網建設改造336公里(新建道路主次管網120公里,改造單位、小區內部排水管網216公里),新建排水泵站6座、擴容整治泵站20座,新增雨污分流覆蓋區域13.9平方公里。截至目前,現有排水管網1278公里、排水泵站37座,在建排水泵站2座。結合未改造區域客觀實際,按照最新城市排澇標準測算,實現市區雨污分流全覆蓋,還需建設改造雨污水管網約689公里(新建道路主次管網約200公里,改造單位、小區內部排水管網約489公里),新建排水泵站6座。在工程建設推進中,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思想高度重視,謀劃科學精準,推進規范有序,較好完成了相關工作任務。
(一)思想高度重視,組織保障有力。市委、市政府周交辦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和城建交通工程周例會,多次研究雨污分流工程整體規劃及相關事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現場查看工程實施情況,并親自參與部分改造點位設計方案的討論和確定。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和市百城辦協同配合,加強督導檢查,對承擔有雨污分流工程項目建設任務的部門進行周督導、旬通報,并將督查結果作為年度考評重要依據。各承建部門主要領導作為第一責任人,成立工程建設指揮部,建立工作協調小組,明確項目具體負責人及完成時間節點,實行日調度、周考評工作機制,及時研究解決工程推進中存在的問題,為各工程項目按照計劃時序穩步推進提供了堅實組織保障。同時,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2021年,成功申請政府專項債1.37億元;2022年,上報專項債項目7項、爭取資金2.3億元,申請中央預算內資金項目2項,申報資金3150萬元。目前,專項債資金已下達6000萬元,預計到7月份還可下達1.48億元;中央預算內資金已下達800萬元,切實緩解了工程建設資金困難問題。
(二)謀劃科學精準,推進規范有序。市、區兩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統籌規劃、分片治理、突出重點、分步推進”的原則,根據城市總體排水規劃和水污染防治相關要求,積極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制定《漯河市城市防汛排澇專項規劃》;結合雨污水流向、小區高程等客觀實際,按照“一路一策、一區一策”編制設計施工方案,每年年前完成項目建設方案和相關手續辦理,年后充分利用非汛期排水壓力小的時間段,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確保工程汛期前建成投用。同時,始終秉承“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效于民”,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充分征求各方意見建議,盡力在不超工程預算的前提下,對施工范圍外的、急需解決的、影響居民生活的基礎設施一并進行改造,徹底將好事辦好、實事辦實;突出加強工程規范化管理,嚴格落實市委市政府民生工程少擾民、“少圍一米是一米,少圍一天是一天”工作要求,在“六圖一牌”(工程效果圖、工程概況圖、文明施工圖、安全生產圖、消防指示圖、施工現場平面布置圖、施工工地揚塵污染防治監管公示牌)基礎上,創新增設了完工撤擋倒計時牌,贏得了廣大市民的一致好評,樹立了市政工程良好形象。今年實施的24項雨污分流工程項目,在前期疫情影響下,已完成14項,其中12項于5月15日全面完工撤擋,較合同工期提前20多天。
(三)強化系統治理,工程效果初顯。一方面,全面收集、科學論證中心城區內澇情況,結合匯水面積和地貌特征,分區分片規劃建設泵站、閘門,與雨污分流管網建設同步推進,打通城市排水系統“大動脈”;另一方面,加大外圍排水河道綜合整治,因地制宜、依河就勢,加快推進河道清淤疏浚,確保城市積水順利排出。2020年以來,累計投資2.7億元,對承擔城區排澇的柳河、塔河、黑河、汾河、唐江河、馬溝等6條外圍河道進行了綜合整治,疏浚河道25.35公里,切實提升了排水泄洪標準。在汛期期間,市區積水點持續減少,積水時長大幅縮短,特別是去年汛期期間,市區低洼位置積水在3小時左右全部排出,實現了120mm以下大暴雨期間無積水,順利通過了7月中下旬以來13次暴雨或特大暴雨考驗,雨污分流工程效果初步顯現。
二、存在問題
(一)建管統籌不夠到位。工程前期建設多由市住建部門和區(功能區)具體組織實施,后期運行則由城管部門或屬地政府負責管理維護,由于前期工作中協調聯動、溝通配合不夠到位,致使建管移交時,接收方態度不夠積極主動,接收不夠全面及時,已建成的雨污分流工程項目還沒有完全移交到位,不利于工程后期運行管理和作用發揮。比如,雙龍區域改造完成后,因遲遲未完成移交,建設部門已撤場、管理部門未到位,日常監管缺失,周邊部分商戶、居民未經許可,私自將管網進行混接、亂接,造成串管,影響了其作用發揮。
(二)建設任務依然艱巨。在工程推進中,個別在建項目資金保障不及時、組織管理不到位,推進相對緩慢,剩余工程量大,按計劃工期完成困難;還有個別項目涉及跨省協調,因前期論證不全面、溝通聯系不到位,推進中需要變更設計,很大程度影響了工程進度。比如,孟南區域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由于采取“PPP”社會資金,項目從謀劃到合同簽訂周期較長,造成工程啟動較晚。再如,樟江路排水工程涉及與鐵路部門溝通,遲遲無法完成代建協議簽訂,影響了工期。在區域布局上,尚未改造區域多集中在老城區,原管網設計標準偏低、人口居住密集、改造難度較大、單位工程量投資更多。比如,郾城區太行山路以西、源匯區老街等區域,原管道口徑小且淤積嚴重,地下管線多而雜,施工難度大。
(三)功效發揮有待提升。已實施雨污分流區域,雖然汛期排水明顯好轉,但由于部分區域是將原雨污合流管網直接作為雨水管網,未進行徹底疏挖沖洗,大量淤泥滯留管內,擠占排水空間,既影響汛期排澇泄洪,也容易造成出水口水質不達標。據有關部門反映,部分管網淤堵甚至達1/3~1/2,如此長期高位運行,存在爆管危險,已完工程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尚未改造區域面積依然較大,突遇大暴雨或持續性降雨時,雨水無法及時有效排出,容易形成積水,影響工程整體形象。比如,湘江路以南區域尚未實現雨污分流,其中太行山路與湘江路交口處,地勢較低,汛期澧河以南的雨污水均匯集于此,積水現象依然突出。
三、意見建議
(一)加強統籌協調,推動形成合力。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始終堅持全市“一盤棋”,不斷健全完善市區(功能區)、部門之間協調聯動工作機制,推動形成各負其責、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共同推進雨污分流工程實施;要進一步壓緊壓實各方責任,切實統籌好工程整體規劃與分片實施的關系、項目前期建設與后期運行管護的關系,加快已建工程移交,規范日常運行管理。承建部門要結合項目實際,建立科學、規范、齊全的工程項目檔案資料;管理部門要聚焦關鍵部位,突出重點難點,強化日常運行管護,確保發揮長效作用。
(二)緊盯目標任務,加快建設進度。對因疫情等各種原因影響,未按時序推進的工程項目,科學組織、倒排工期,組織精干力量、充足設備,加快工程進度,確保早日發揮作用;對尚未啟動改造的區域,創新融資渠道,多方籌措資金,切實增強建設的前瞻性和預見性,有序啟動建設,力爭早日實現全覆蓋,切實降低污水處理成本,徹底解決中心城區積水問題。同時,要嚴格按照項目設計圖紙、施工規范和技術標準,加強對工程質量的監督和施工現場的監管,真正把每一個項目都建設成市民滿意的精品工程、民心工程。
(三)突出重點難點,注重效益發揮。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聚焦內部管網聯通,盡快對雨污水管網進行全面排查、全面清淤,特別是已實施雨污分流區域老管網的清淤,確保汛期排水順暢,在有效預防城區內澇的同時切實提升防汛排水水質,降低雨水對河道的污染,讓積水更少、讓排水更清;嚴格執行規劃設計,強化日常監督檢查,加大對違法現象的處罰力度,確保雨污兩大“動脈”徹底分流,各系統內部“毛細血管”暢通無阻,真正實現污水全封閉、雨水放開流。
雨污分流工程建設周期長、投資規模大、社會關注度高,既是一項基礎工程、系統工程,更是一項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事關人民群眾切實利益,事關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市人大常委會將持續關注工程建設推進情況,確保其早日發揮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