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0來源:
關于我市2021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視察報告
——2022年5月19日在漯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六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視察組
市人大常委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和常委會年度工作安排,為全面了解2021年度我市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4—5月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趙坤炎帶領視察組,采取調閱資料、實地察看、座談了解等形式,開展了深入視察。通過廣泛調閱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衛健委、市市場監管局等部門環保工作資料,實地赴姬石鎮、市醫廢處置中心、青龍河濕地公園、恒銳汽車集中噴涂中心等點位認真察看,深入聽取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環保工作匯報,視察組一致認為:2021年,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市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中央、省委和市委環保工作各項決策部署,以中央生態環保督查活動為契機,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扎實扛穩環境保護責任,較好完成了省定各項環保目標任務,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向好,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優化提升。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2021年度全市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
(一)在大氣環境方面: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工作。非化石能耗占比提升至14%,全年爭取風電規模指標30萬千瓦,發展光伏用戶2492戶,并網容量5.2萬千瓦。全市地熱供暖77萬平方米,超出省定清潔取暖目標12萬平方米。新建鄉村燃氣管網30公里,新增鄉村天然氣用戶7162戶,農村清潔取暖率已超過50%。深入謀劃節能環保項目。全年共謀劃各類綠色環保項目336個,總投資300多億元,其中12個項目進入中央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項目儲備庫,全年累計申報中央項目資金5798.75萬元。2021年,全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438,同比改善5.6%;三項考核指標保持“兩降一升”。其中,PM2.5平均濃度49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濃度80微克/立方米,均優于省定目標4微克;全年優良天數260天,提前10天、超省定目標6天完成任務。臭氧污染防治取得顯著成效,臭氧濃度顯著降低,臭氧超標天數27天、低于省定目標9天。
(二)在水環境方面:強化水環境整治。全市8條國、省控河流水質達標率100%,沙河、潁河、黑河、汾河、清潩河、澧河6條國控河流達到國家地表水Ⅲ類,三里河、唐江河2條省控河流達到省定地表水Ⅳ類。73個國、省控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已完成70個,位居全省前列;《郾城區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方案》納入中央項目庫,總投資4162.5萬元,第一期中央資金1703萬元已下撥我市,涉及18個行政村,受益人口30426人;《漯河市黑臭水體污染防治條例》是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第一部針對黑臭水體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規。澧河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持續穩定達標率100%,“千噸萬人”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全部劃定保護區。深化水資源利用。全年用水量5.18億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20.63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29.23立方米,全部達到考核指標;全年共協調上游水庫向沙澧河調水、補水1.47億立方米,有力保證了我市生產、生活、生態用水需求。
(三)在土壤環境方面:防治成效保持領先。圓滿完成省下達土壤污染防治約束性目標任務,重金屬行業污染物排放得到嚴格控制,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100%。全市化肥和農藥使用量保持負增長、秸稈綜合使用率保持在96%以上、農膜回收率96.7%、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97%,均超額完成省定目標。全省“三秋”可燃物禁燒工作會議上,我市作典型發言。全年累計規范化收處醫療廢物1542.9噸,安全轉移率和無害化處置率均達到100%,并在全省率先覆蓋到村級衛生室。廢物再利用實現新突破。投資7.86億元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正式投入使用,日處理能力1500噸,年發電量可達2.3億度以上,有效避免了垃圾圍城,我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由傳統填埋到焚燒發電發生了歷史性轉變。在住建部對全國370多個地級市2021年度生活垃圾分類考核中,我市排名第42位、全省第1。
(四)在其他環境方面:居民日常生活更加靜謐。城市功能區噪聲測點達標率92.2%,高于全省19.7個百分點;城市道路交通噪聲達標率98.8%,全省第1。周邊生活環境更加優美。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任務全部完成。城市生態系統內涵進一步豐富,林水結合的生態系統進一步完善,生態水系初具雛形,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2.9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8.11平方米。2021年,我市未發生一般及以上突發環境事件,各類環境安全風險平穩可控。中央第五環保督查組向我市交辦群眾舉報件數量全省倒數第3,并在全省率先全部辦結“清零”。
二、存在問題
通過視察發現,雖然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生態環境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期盼越來越高,中央、省委和市委對環境保護工作的要求越來越嚴,一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一)綠色發展理念仍需強化。人人參與污染防治的氛圍還不夠濃。比如,除試點區域外,居民群眾自覺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主動性仍然較低;基層組織日常環境監管責任落實不夠到位、網格化精細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企業對履行環境污染治理主體責任認識還不夠深。比如,部分企業尤其是小散亂污企業重效益、輕環保思想依然存在,對污染治理重視程度不夠、責任意識不強、法治觀念淡薄、投入資金較少,偷排漏排現象仍時有發生;部分餐飲企業存在油煙凈化設備與所經營規模不相匹配、油煙凈化裝置未定期清洗、餐廚垃圾處理不當等問題。相關職能部門環保綜合監管意識還不夠強。部門之間信息溝通不暢,聚焦各自環保職責開展工作較多,統籌協調、配合聯動不夠。
(二)污染防治任務依然艱巨。污染物排放量依然較大。新能源占比依然較低,對煤、石油等傳統能源依賴性仍然較強。“公鐵水”多式聯運的交通運輸體系尚未形成,運輸結構偏重“公路”現象依然突出,特別是我市作為豫中南物流業集散聚集地,大量過境車輛尤其是柴油貨車的通過,對空氣影響很大。農村環境治理任重道遠。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歷史欠賬多。比如,污染防治資金投入相對較少,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沒有市級資金投入;農村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生活污水處理率低,垃圾清運不夠及時;一些規模養殖戶污染防治設施不健全,畜禽糞便處理能力較差。加之農民長期以來養成的不良生產生活習慣轉變緩慢,對產生的垃圾、污水擔責付費意識欠缺,進一步加重了治理難度。
(三)治污能力水平有待提高。服務保障還不夠堅實有力。環保專業技術人員欠缺,環保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在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上缺少行之有效的舉措和裝備,環境信息化建設、管理、數據共享等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比如,城區環衛車輛老舊、基礎設施老化問題突出,更新換代步伐緩慢;智能化環境監管系統網絡覆蓋面小、監控點位少、數據孤島多。循環利用還不夠充分高效。比如,非常規水利用率偏低,造成大量水資源浪費;餐廚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尚未啟動建設,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末端處理效果;農藥包裝廢棄物和廢舊農膜回收率雖然已達到目標要求,但再利用少,不利于工作長效推進。
三、工作建議
生態環境問題事關地方經濟永續發展,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生態環境保護既是攻堅戰,更是持久戰。針對存在問題,視察組建議:
一要保持攻堅定力,堅定工作信心。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污染防治的艱巨性、長期性和復雜性,繼續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深化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理念,保持攻堅態勢,堅定必勝信心,努力以更強的意志、更大的決心、更精準的措施,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和污染防治攻堅戰。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僅要做“顯績”,還要甘做“潛績”,咬定既定目標,馳而不息,久久為功,不斷推動我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努力在全社會營造積極支持環境建設、主動參與環境保護、自覺遵守環保法規的濃厚氛圍。要堅持系統思維、底線思維和法治思維,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統籌好發展和環境的關系,確保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與美麗生態漯河建設齊頭并進、互促互進。特別是針對突發疫情給我市經濟帶來的嚴重沖擊,在認真執行環保各項硬性標準不降低、攻堅步伐不停頓的基礎上,深入落實中央、省委和市委關于為企業紓困解難的相關要求,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
二要突出重點難點,狠抓工作落實。各職能部門要結合工作實際,緊盯目標、著眼長遠,聚焦職責范圍內環保領域突出問題,加快推進產業、能源、用地、交通運輸“四大結構”調整。尤其要統籌考慮城鄉規劃、資源配置、環境容量等因素,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切實打好“減煤、穩油、增氣、引電、擴新”組合拳,不斷提升新能源占比;加快推進我市“雙十字”鐵路骨架網、“井字型”高速公路網和航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盡快形成“公鐵水”多式聯運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要緊盯環保重點區域、關鍵環節,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盡快補齊建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清運、土壤污染防治等領域短板弱項,加快環衛車輛更新換代和老舊環衛設施升級改造。要始終保持鐵腕治污高壓態勢,壓緊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大偷排漏排等典型環境違法案件曝光力度,增強小散亂污、餐飲油煙等整治強化,嚴厲打擊環境違法企業和個人,切實提高環保案件辦理效率和透明度,不斷鞏固治理成果,堅決防止問題反彈。同時,要嚴格按照雨污分流工程建設時序安排,加快推進工程項目建設和管道連接貫通,確保其早日發揮最大效益。持續加大廢物再利用工作,探索創新農藥包裝廢棄物和廢舊農膜處置、中水和中泥利用模式,加快餐廚垃圾干濕分離和綜合利用工程建設步伐。
三要加強統籌協調,提升工作實效。要健全完善生態環境保護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激勵長效機制,大力吸引、培育一批環保專業高層次優秀人才,加快建設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的生態環保人才隊伍。要按照市、縣(區)、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等不同層級工作職責,綜合考慮所轄面積、人口、監管企業數量等因素,建立健全同實際工作相匹配的運行機構,配備相應工作人員和監管監測裝備。要按照“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的生態治理格局,對照各自職責,找準職能定位,認真完善落實部門生態環保責任清單,推動各部門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要嚴格按照“管發展的必須管環保、管生產的必須管環保、管行業的必須管環保”要求,進一步健全完善科學高效、運行流暢的環境治理協調機制和聯動執法機制,形成分工清晰、環環相扣的“責任鏈”。要聚焦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積極引進行之有效的綠色低碳應用技術,力爭從源頭上減少排放,在過程中強化治理,在末端上加強監控;加快推進環保領域信息化、法治化建設,廣泛開展多污染物協調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