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4來源:
關于貫徹落實《漯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
委員會關于對市人社局等6個部門工作評議
的建議》情況的報告
——2021年12月21日在漯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四十三次會議上
中國人民銀行漯河市中心支行行長 李香穩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代表人民銀行漯河市中心支行,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貫徹落實《漯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對市人社局等6個部門工作評議的建議》情況,請予審議。
一年來,我們高度重視市人大常委會建議落實,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優化金融營商環境,為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先后取得“駐漯單位領導班子綜合考評一等獎”“漯河市五一勞動獎狀”“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先進單位”“2020年度人大常委會工作評議建議貫徹落實情況群眾滿意度測評優秀單位”等各類榮譽42項,取得領導批示27件(其中市委政府主要領導批示18件),進行工作經驗交流7次,爭取試點工作5項,通過各類公共媒體宣傳報道46次,整體工作較往年實現大幅提升。
問題整改情況
“多措并舉,破解融資難題”方面。一是對標對表我市高質量發展要求。認真領會構建大財政大金融格局的工作部署,會同市金融工作局等部門研究促進金融業穩健發展的措施意見,先后出臺《關于發揮金融作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金管理使用辦法(試行)》、《金融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方案》、《金融支持漯河市國際食品名城建設實施方案》、《“萬人助萬企”活動金融服務工作方案》、《關于做好金融支持防汛救災工作的通知》,引導金融機構提升站位,服務全市發展大局。二是加強窗口指導。會同市金融工作局、市銀保監分局,定期不定期召開貨幣信貸政策窗口指導會,督促金融機構準確領會央行宏觀調控政策取向,聚焦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統籌金融支持市場主體特別幫扶行動和“萬人助萬企”,統籌金融扶貧與金融助力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適時適度增加有效投入,先后收到4家企業三面錦旗、一封感謝信。三是用好用活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積極爭取上級行2000億元定向再貸款、200億元災后重建再貸款、3000億元支農支小再貸款,加大有效投入,前11個月累計發放再貸款、再貼現58.05億元,同比增長45.1%;再貸款再貼現余額28.14億元,同比增長26.3%。督促金融機構落實好兩項直達實體工具延期使用的政策精神,加大工作力度,幫助企業紓困解難。前11個月,全市金融機構共辦理貸款延期634戶、30.58億元;發放信用貸款2769戶、61.28億元。其中法人機構運用兩項工具支持企業 419戶、11.45億元,獲得央行資金獎勵1905萬元。四是認真落實利率市場化改革措施。加大存款利率市場管理力度,規范存款利率定價行為,落實“基準利率+基點”定價方式,維護存款市場秩序。推動法人金融機構完善定價機制,內嵌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疏通利率傳導渠道,切實做好明示貸款年化利率相關工作。
“勇于創新,優化金融服務”方面。一是加大移動便民支付工作力度。指導金融機構下沉網點、就地服務,投放ATM、POS等機具,推廣手機支付等新興支付方式,全市建立助農支付服務點966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依托助農服務點發放財政涉農補貼69.84萬筆、4.58億元,完成移動支付助力農產品產購銷業務29.96萬筆、2.39億元。二是積極提供適老金融服務。督促金融機構加強和改進面向老年人的廳堂服務,推出大字版語音版簡潔版等適老金融APP,配備老花鏡、愛老專用座椅,開辟老年人金融服務綠色通道和貼心智慧金融服務。三是著力推進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指導金融機構利用金融科技手段,針對鄉村地區金融需求多樣、金融服務成本高、市場風險大等問題提供信息化、網絡化解決方案,臨潁縣農村信用社上報的“鄉村振興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成為河南省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示范工程,納入總行項目庫。四是大力推進動產融資業務。配合市政府出臺《關于漯河市推進動產和權利擔保融資服務的工作方案》,納入市政府周交辦事項,推進各縣(區)政府、市直相關單位及金融機構共同發力,擴大動產融資登記系統和應收賬款服務平臺的功能作用。截至11月底,動產融資登記系統已辦理登記業務869筆、查詢433次;應收賬款融資平臺共注冊用戶329戶,促成融資86筆、29.71億元。五是強力推進反洗錢工作。聯合市監察委、檢察院、法院、公安局出臺《打擊懲治洗錢犯罪協作機制》,形成打擊洗錢犯罪的工作合力,先后與有關部門開展情報會商和線索研判29次,推動以洗錢罪立案4起,其中2起已開庭審理年底有望宣判。六是持續優化外匯管理。與多部門聯署“牽手同行共助小微”外貿普惠金融行動宣言,組織外匯指定銀行開辦外匯政策與產品宣講會,通過整合資源、數字賦能、精細服務,助力涉外企業走出去。七是創新改進金融管理方式。開展跨業務條線綜合執法,執法檢查隊伍精簡50%,試點工作得到上級行領導肯定性批示。
“守住底線,防范化解風險”方面。一是完善金融穩定協調機制。發揮地方金穩委辦公室職能,推動召開地方金融監管及風險處置協調機制會議1次、金融監管協調工作組會議3次,形成金融風險處置合力。二是開展法人機構央行評級工作。運用現場核查、壓力測試、高風險專員走訪、金融監管協調信息共享等成果,開展法人機構央行評級,先后下發風險提示書15份,召開高風險金融機構座談會2次,并向金融監管等部門進行了風險提示。三是落實好存款保險制度。順利完成投保機構的風險差別費率核定以及保費歸集工作。建立完善存款保險長效宣傳機制,開展存款保險知識競賽、存款保險認知度評估,提升存款保險明白人、存款保險一線宣傳員的綜合素質,增強社會公眾對金融的信心,夯實防控擠兌風險的社會基礎。四是穩妥推進金融改革。在職責范圍內支持做好農信社不良貸款清收、重組改制工作,支持郾城發展村鎮銀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取得的工作成效
實體經濟的有效融資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一是金融機構的有效投入保持較高水平。截至11月底,全市存款余額1560.24億元,同比增長6.79%;貸款余額1138.80億元,同比增長8.85%。前11個月存款凈增89.18億元,貸款凈增85.58億元(考慮核銷因素實際凈增90.48億元),新增貸存比95.96%,居全省第7位。全市已建成覆蓋1.02萬個市場主體的名錄庫,累計發放貸款8247家234.98億元、占入庫企業的80.9%,其中首貸支持4460家59.25億元,1952家企業獲得延期、減息支持,1405家企業獲得信用貸款18.08億元。二是金融信貸投放結構持續優化。止11月末,全市小微、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分別增長9.1%和15.9%,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0.3和7.1個百分點;9月末,綠色信貸同比增長51.9%,占各項貸款的比重為3.8%,占比較年初提高0.9個百分點。三是經濟實體的融資成本持續下行。前11個月,全市企業、小微企業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同比下降0.35、0.06和0.23個百分點,共計減少利息1.01億元。
社會公眾美好金融需要的“痛點”“堵點”逐步打通。一是金融服務的普惠性顯著增強。普惠金融“蘭考模式”復制推廣工作進展順利,縣域農村、弱勢群體的有效金融服務供給持續提升。截至10月底,全市普惠通APP下載注冊14.30萬,實名注冊1.36萬人,上線金融產品30款;建成普惠金融服務站585個,采集農戶信息28.45萬戶,完成普惠基礎授信22.65萬戶,發放普惠授信貸款3.27萬筆、14.47億元。金融服務大數據平臺成功上線,截至11月底,平臺已入駐政府部門14家,歸集信用信息1224.16萬條;入駐金融機構14家,發布金融信貸產品44項,為我市順利創建全國社會信用體系示范市貢獻力量。二是金融服務的便利性顯著提升。小微企業開戶綠色通道加快建成,開戶時間由4天壓縮至1天。征信查詢服務持續改善,全市設立征信查詢網點9個,實現市縣區征信查詢服務全覆蓋,有效滿足了多層次人群對征信查詢服務的需求。積極拓寬國債銷售渠道,利用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站實現國債村級銷售,農民朋友足不出村即可進行國債理財,相關經驗在全國推廣。三是金融服務的安全性顯著改善。指導轄區金融機構開展信息編碼年度驗證工作,全面排查機構基礎信息、地區信息、法人信息等基礎要素,做到銀證保全覆蓋,金融服務標準化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
轄區金融穩定形勢逐步好轉。一是維護金融穩定的聯動機制初步形成。轄區金融穩定和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運行趨于成熟,金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機制更加健全,為應對金融風險提供了可靠保證。二是金融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臨潁農商行籌建申請已報河南銀保監分局,有望年底前掛牌;市區農商行組建工作步伐加快,專項債發行和戰略投資者引入工作進展順利;郾城發展村鎮銀行股權化轉工作按預期目標穩步推進,將于12月底前摘牌。同時,4家法人機構全部完成存款保險早糾目標,4家高風險金融機構有望年底前全部退出。三是金融亂象治理取得積極成效。對非法集資、影子銀行的風險監測能夠做到早識別、早發現、早處置,目前我市金融風險存量總體可控。
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繼續貫徹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為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切實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認真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以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己任,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時適度增加有效投入。用好用活上級行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增加再貸款等政策紅利,引導釋放更多流動性,支持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和薄弱環節。繼續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深化金融扶貧與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銜接,強化對“三農”的有效投入。落實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碳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支持碳減排重點領域發展。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引導經濟實體融資成本穩中有降。落實“房住不炒”的住房信貸政策,穩妥實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健發展。
二是堅持科技賦能現代金融服務,努力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積極落實金融“放管服”改革要求,努力向上級行爭取試點項目,持續提升金融服務效能。切實發揮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雙牽頭”作用,積極參與金融服務大數據平臺建設,促進經濟金融信息資源共享,推動銀企對接。加強協調、督導,鞏固擴大動產融資登記系統和應收賬款服務平臺功能,全面提升“一系統一平臺”在擴大動產融資方面的牽引作用。拓展適老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完善金融服務基礎設施,提升社會大眾美好金融服務的獲得感滿意度。加強外匯管理和跨境人民幣業務,支持涉外企業“走出去”。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工作,積極推動金融矛盾糾紛多元化解。
三是始終堅持底線思維,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積極發揮地方金穩委辦公室職責,健全完善金融穩定和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強化金融風險監測、預警、處置的信息共享,提升工作效率。綜合運用宏觀審慎評估、央行評級、存款保險管理成果,加強對法人金融機構的風險監測,適時搞好風險提示,確保把金融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充分發揮基層央行職能作用,積極穩妥地推動金融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