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2-30來源:
關于中國食品名城建設工作推進情況的
視 察 報 告
市人大常委會第二專項視察組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關于視察“四城同建”工作實施方案安排,第二專項視察組在杜廣全副主任的帶領下,采取實地察看、聽取匯報、發放征求意見函、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對中國食品名城建設工作推進情況進行了視察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工作推進成效明顯
(一)全國影響力不斷提升。全市食品工業營業收入近2000億元,位居全國前列。第十八屆食博會線上線下成交和意向采購額達439.7億元,逆勢增長3.7%。雙匯、南街榮獲全國食品工業百強企業,雙匯發展品牌價值高達644.3億元,母公司萬洲國際是世界500強企業和中國食品飲料100強企業第一名;中國(漯河)電子商務產業園被國家商務部命名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雙匯發展、南街村集團入圍國家級“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太古可口可樂、平平食品成功獲評國家綠色工廠,中大恒源生物科技成為世界知名的綠色天然色素供應商。
(二)食品工業規模持續擴大。全市食品工業規模占全省的六分之一。衛龍食品成為全市繼雙匯發展后第二個銷售收入過50億元的工業企業;正名精工等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入駐;雙匯發展斥資1億元成立雙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雙匯云商工業互聯網平臺”成功獲得1000萬元河南省先進制造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臨潁食品飲料包裝專業園區年營業收入有望突破30億元,成為中部地區最大的食品飲料包裝產業基地。 前10個月,食品工業各項指標好于全市工業平均水平,全市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3.4%,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6.7%,稅金總額同比增長5.3%,利潤同比增長12.2%,占全市工業總利潤的81.9%。
(三)加快推進“三鏈同構”。明確25項重點工作,出臺《堅持“三鏈同構”,著力打造完善豐滿的綠色食品產業生態的工作部署》《關于加快先進制造業專業園區建設的實施意見及考評辦法》,打通食品產業與裝備制造、造紙、醫藥和物流等產業的融合發展。2020年共安排重點項目101個,年度計劃投資139.7億元,較去年增長28.4%。前11個月完成投資141.6億元,占年度投資的101.4%。我市堅持“三鏈同構”推動食品產業向縱深發展的典型經驗做法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
(四)安全管控有力。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為抓手,深入實施“雙安雙創”示范引領行動、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行動、食品質量安全提升行動等十大攻堅行動。全市60%的規模以上食品企業成功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臨潁縣、舞陽縣成功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市新增食品類注冊商標2000件,專利授權量突破150件,萬人擁有注冊商標居全省第3位。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研發創新能力較弱,人才匱乏。對產業基礎設施、公共研發平臺、會展業場地等建設重視不夠,中小食品企業對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投入不足,科技研發人才、專業技能人才缺乏,食品企業職工13萬人,但技術工人僅占10%。
(二)產業支撐能力有待提升。全市食品企業資金缺口10億元以上,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中小企業多、龍頭企業少、名企名牌少,要素瓶頸制約突出,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中小食品企業存在資產規模小、資信度較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等情況。
(三)全產業鏈構建還不穩固。種植和養殖的現代化管理水平、工業生產的智能化水平、服務業的個性化水平仍需提升,粗加工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少,同質化產品多、特色產品少,中低端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全市訂單農業占比僅為25%,食品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僅為10%,智能化就緒率6%,食品加工關聯企業占比5%。
三、意見建議
(一)進一步提升食品名城影響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食品名城。以名企名牌為引領,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全面提升食品名城影響力;繼續加大對本土食品企業的支持力度,總結臨潁縣知名企業扎堆集聚發展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培育做大衛龍食品企業的經驗做法,全面提升中國食品名城、食品品牌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二)進一步豐富食品名城內涵,打造完善豐滿的全產業鏈條。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持續優化食品產業結構,深化“三鏈同構”,提升漯河食品綠色、健康的內涵;積極申報全省“三鏈同構”先行先試示范城市,打造“產業鏈高質、價值鏈高端、供應鏈高效”的“三鏈同構”示范園區,擦亮中國食品名城金色名片。
(三)進一步強化要素保障,健全食品產業發展要素保障體系。有針對性的制定出臺吸引知名食品企業來漯發展的政策措施,著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大力引進知名食品專業人才,發揮漯河食品職業學院和漯河技師學院的獨特優勢,持續深化院校合作、校企合作,營造投資興業的洼地、創新創業的沃土,培育、留住和吸引更多的食品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