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1-19來源:
關于對市郵政管理局工作評議調查情況的報告
——2020年11月17日在漯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第二評議詢問調查組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受市人大常委會第二評議詢問調查組委托,我就市郵政管理局工作評議調查情況報告如下,請予審議。
一、評議詢問工作開展情況
按照市人大常委會2020年度評議詢問工作實施方案安排,第二評議詢問調查組在趙坤炎副主任帶領下,通過聽取工作匯報、征求意見建議、及時溝通反饋、實地了解查看、會議座談督導等方式,對市郵政管理局三年來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客觀全面、深入細致的調查。市郵政管理局對評議詢問工作高度重視,認識到位,態度端正,全面檢視存在問題,聚焦整改狠抓落實,有力地推動了郵政管理工作提質增效。
評議調查組認為:近年來,市郵政管理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郵政快遞業的重要指示,深入落實新時代漯河經濟社會發展“四三二一”工作布局,全面推進“四城同建”城市發展定位,搶抓行業發展重要戰略機遇,著力促發展、保安全、優服務,全市郵政快遞行業規模持續壯大,網絡覆蓋范圍、市場主體和從業人員數量顯著提升,行業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為我市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作出積極貢獻。
(一)打造中國快遞示范城市新高地。著眼行業發展全局性問題,推動出臺《關于支持快遞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漯河市物流業空間布局規劃(2019—2035)》等系列政策文件,前瞻布局快遞業規模化、集約化、集聚化發展道路;統籌各方資源,加速推進申通、圓通重點園區建設;有效破解快遞三進(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車輛通行等行業難點痛點;拓展產業融合廣度深度,推動電商與快遞深化合作,持續提升快遞服務城市建設功能作用,為快遞行業發展打造出城市范本。2019年10月,我市成功創建“中國快遞示范城市”,成為省內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二)確立豫中南快遞中心樞紐地位。堅持招大引強,強力推動快遞重點項目建設,9個快遞重點品牌省級分撥轉運中心落戶漯河,中國郵政豫南郵區中心局、韻達豫南總部2個重點項目進駐投建。積極促進行業集聚集約發展,初步形成了召陵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快遞產業集群,輻射范圍覆蓋漯河、許昌、平頂山、南陽等9市近6000萬人,成為與省會鄭州南北呼應的全省第二大快遞區域分撥樞紐中心城市。
(三)持續行業高位運行、高速增長好態勢。郵政普遍服務擴面提標,全市建成郵政普遍服務網點62個,村郵站1560處,實現鄉鎮、行政村100%全覆蓋,網點規范化建設不斷加強,群眾用郵體驗更加優質滿意;快遞業務持續高速增長,近3年來,全市快遞業務量從2017年的3399.09萬件,增長到2019年的8920.35萬件,年均增長率高達62% ,2020年1至9月,全市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9476.29萬件,行業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服務網絡不斷延伸,整體實力快速攀升。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郵政管理工作雖然取得顯著成效,但還存在一些難點和問題。
(一)社會對郵政法規的認知度不高。對《郵政法》《快遞暫行條例》等行業法規知識持續性、經常性的宣傳較少,廣大群眾對郵政普遍服務與快遞服務認識較為模糊,對糾紛維權的行政投訴渠道知之較少。
(二)“最后一公里”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快遞末端網絡體系建設仍不完善,服務農村的快遞基礎設施建設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目前我市村級快遞服務站236處,覆蓋率僅為18.8%,快遞在農村的網絡、信息和服務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三)寄遞渠道仍存安全隱患。隨著快遞業的飛速發展,安全隱患日趨多樣,監管壓力日益加大,而我市郵政管理部門人員編制8名,縣區均未設置監管機構,監管能力不足的問題凸顯;部分快遞企業安全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執行收寄制度不嚴,安全教育和培訓不到位,違規分揀、利用寄遞渠道運輸違禁品現象時有發生。
三、意見建議
(一)增強全社會郵政法律意識。開展全方位、多途徑、常態化的《郵政法》《快遞暫行條例》等行業法規知識宣傳活動,增強普法實效,加深人民群眾對郵政快遞的認知和了解,營造全社會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二)有效破解“最后一公里”難題。搭建郵政、快遞企業合作平臺,鼓勵郵政快遞企業“抱團進村”、多站合一,加快推進快快合作、交快合作、快商合作,整合利用各種平臺搭載快遞服務,提高配送效率和鄉村快遞網絡覆蓋密度,打通寄遞服務“最后一公里”,解決好農村末端配送難題。
(三)加強寄遞渠道安全監管。加快推進召陵區郵政業物流服務中心和市級郵政業安全中心建設,充實行業監管力量;嚴格寄遞安全保障,加強行政執法檢查,督促企業切實履行安全管理主體責任,加大對從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和培訓,嚴格落實收寄驗視制度,有效防范和打擊利用寄遞渠道進行的違法犯罪活動,確保寄遞渠道安全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