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0-27來源:
關于我市老舊小區整治改造情況的視察報告
——2020年10月23日在漯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視察組
市人大常委會:
根據年度工作安排,為學習借鑒先進地市老舊小區改造的經驗做法,全面了解我市老舊小區整治改造情況,市人大常委會成立了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趙坤炎為組長,部分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市人大城環委委員、市人大代表為成員的視察組。視察組在副主任趙坤炎帶領下,于9月下旬赴福建省龍巖、漳州、廈門、泉州四個地市進行了考察學習,10月上旬先后到我市三個行政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進行視察。10月14日,召開由市住建局、市發改委、市民政局以及三區兩縣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參加的座談會,聽取了相關工作匯報,對老舊小區改造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調查和研究。視察組對各方面提出的問題和建議進行了歸納和梳理,并結合9月初省人大調研組來漯調研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提出的意見建議和要求,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老舊小區整治改造工作有序推進
近年來,我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結合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和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工作,將老舊小區改造納入我市“四城同建”的大框架中謀劃,促進城市有機更新和內涵式發展。據統計,我市2000年以前建成的符合改造認定標準的老舊小區約448個,涉及群眾48590戶。2019年納入中央資金支持范圍的老舊小區231個,約27441戶;2020年納入中央資金支持范圍的老舊小區124個,約11695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市政府將“老舊小區改造提質”納入全市十項民生實事重點部署、重點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注重高位推進,完善政策體系。市政府成立了市長任指揮長的老舊小區改造提質工作指揮部,印發了《漯河市老舊小區改造提質工作實施方案》和《漯河市老舊小區改造提質工作績效考核辦法》,建立了政府統籌、條塊協作、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專門工作機制,制定了《漯河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導則》《關于在老舊小區改造提質工作中加強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建的通知》《關于小區加裝電梯的指導意見》等規范性文件,對改造標準和內容、養老設施建設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同時,在精準調查全市老舊小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以大數據為支撐,精準制定三年改造實施方案和年度改造計劃,明確改造任務,列出整治內容,詳細劃分了各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制定工作規則、責任清單和議事規程,推動了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開展。
(二)突出民生需求,著力解決難題。市政府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堅持“先民生后提升”原則,聚焦居民關心關切,先“雪中送炭”,后“錦上添花”,對老舊小區基礎設施提升改造緊緊圍繞使居民生活便利化這一基本需求,推進小區美化、綠化、亮化和凈化。源匯區柳江小區整合小區內閑置空地,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支持,對小區道路、廣場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提升,新建及改建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圖書閱覽室等配套設施。郾城區沙北街道的海河社區、淞江社區均新增社區養老服務設施500平方米。郾城區德國小鎮對小區的道路、停車位、消防設施、綠化等進行提升改造,建立并完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鼓勵社區普惠性托幼服務,并結合實際開展社區文化活動,活躍了社區的精神氛圍。
(三)強化黨建引領,加強工作創新。在改造過程中,將基層黨建工作貫穿改造全過程,建立小區業主自治機制,由鎮辦、社居委指導建立小區業主委員會,召開業主大會,根據業主意愿,選定小區管理模式。積極開展黨員“雙報到”,充分發揮黨員業主的引領作用,實現小區管理事事有人管、群眾呼聲件件有回音。召陵區天橋街道辦事處根據“功能相近、單位相鄰、方便管理”的原則,重新設置黨組織,實現轄區單位、小區、行業、樓宇黨組織全覆蓋。對小區黨員全部更新入庫,編成黨小組,實行動態化管理,成立社區黨支部24個,黨小組54個,商圈黨支部8個。根據實際情況,對小區、樓院劃分片區,逐個制定工作計劃,做到一區一計劃,一區一特色,如3515小區組建了4支志愿服務隊,協助居民自治委員會開展工作;棉麻小區利用小區內閑置房屋,建成了親情值守點、黨性錘煉點、親情聯絡點、親情關愛小屋等,給居民議事學習、休閑娛樂提供了場所。同時,建設街道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指揮中心,投入資金20多萬元與移動公司聯合開發了“先鋒天橋”云平臺系統,將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引入黨建和基層社會治理工作。
(四)突出示范引領,打造亮點工程。市老舊小區改造指揮部精心選取7個小區作為樣板示范小區,精心謀劃、精細施工,打造高標準的示范小區,作為樣板工程讓以供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學習和借鑒。這幾個老舊小區各具特色,其中,黃山小區建成于八十年代,971戶、3000多名居民,鄰近沙澧河風景區,改造后打造成一個開放式的花園小區。海河小區建成于九十年代,1218戶、約3600名居民,改造后打造成宜居宜業的智慧小區。燕山花園提質改造項目的一戶一表和供熱設施改造、安裝電梯等,已明確居民出資方案。這些小區的建設有效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
總的來說,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把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作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相結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城市面貌與形象有了大幅度提升,在全省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位于先進位次。2019年列入中央資金補助項目231個,1033棟樓,改造面積298萬平方米,涉及居民27441戶,概算投資2.4億元,已按計劃全部按時竣工。2020年列入中央補助項目124個,702棟樓,改造面積127.8萬平方米,涉及居民11695戶,概算投資1.04億元,目前已完成62個,預計10月底可以全部完成。
二、存在的問題
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圍繞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比人民群眾的期望,以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提升城市形象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居民參與積極性不高。老舊小區改造本身是一件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大部分居民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甚至有部分群眾阻撓改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我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相結合,部分老舊小區改造是由政府全額出資,這也讓部分群眾形成了依賴政府的心理;二是居民自治力量薄弱,大部分老舊小區缺乏能力強又不怕麻煩的“牽頭人”或自治組織,小區改造面臨無人組織實施的局面;三是居民意見統一困難,小區居民之間自身思想素質、文化差異、個體需求差異等原因,對改造的內容、標準等方面眾口難調,還有部分居民擔心改造影響自身利益而強烈反對,比如擔心改造會拆除違章建筑,一樓和二樓居民擔心電梯加裝影響采光和通風等。
(二)資金籌集渠道單一。對于老舊小區改造資金的籌措渠道,國務院文件中明確要建立政府與居民、社會力量合理共擔機制。但就目前我市改造情況來看,2019年以來,爭取上級資金3億元,各級財政統籌安排1億元,主要依靠爭取上級的資金支持,本級財政投入壓力也較大,居民投入和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普遍不高。從居民出資來看,大多數老舊小區物業管理缺失,住戶多為老年人和租戶,經濟條件較弱,長期以來并無繳費習慣,且對改造后價值提升效果缺乏感知,出資動力不足。從社會資本出資來看,老舊小區改造投入大、周期長、收益不確定性高,尚未形成資本從進入到退出的合理機制,導致參與積極性不足。
(三)長效管理機制不健全。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多以公房和房改房為主,體量較小,且多為開放式小區,外來人員、車輛容易進入。目前大部分老舊小區沒有專業物業管理,小區居民也沒有繳納物業費、停車費、治安費、衛生費等費用的習慣,日常大部分清潔、保安、協調等工作由社區居委會兼職管理。而居委會人員缺少且目前“屬地管理”任務較重,對小區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導致難以維護改造成果。
(四)縣區之間發展不平衡。2015年以來,我市開展了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行動,郾城區、源匯區、召陵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借助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契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極大改善了城市面貌。臨潁縣與舞陽縣由于歷史遺留問題較多,改造工作相對滯后。
三、下步工作建議
老舊小區改造,是中央推動的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更是一項社會基層治理工程。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站在惠民生、擴內需、補短板的高度,對照民生需求、立足漯河實際,加快做好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一)注重統籌協調。一方面,我市已經成立了老舊小區改造提質工作指揮部,但還需要抓好部門之間的協同聯動,建立起老舊小區改造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就養老、文體、衛生等居民關心關切的問題,和電力、通信、供暖、雨污分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提前加強部門會商,抓好有效對接,形成工作合力。另一方面,要做好縣區之間的平衡工作,我市三個行政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因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推動作用,老舊小區改造進度較快,兩個縣還需進一步加快改造力度,提高工作進度。
(二)重視政策研究。2019年,住建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19年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通知》,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今年,國務院又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23號),要求要加快老舊小區改造,不斷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務,徹底改變粗放型管理方式,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下步工作中,要把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與“十四五”規劃相結合,認真研究上級各項優惠政策,搶抓老舊小區改造機遇,結合工作實際,爭取更多的項目資金。市住建部門負責老舊小區改造的總體規劃和協調推進;市發改部門負責建立改造項目“儲備池”,積極爭取中央省級項目支持;市財政部門要研究上級政策導向,切實做好資金爭取和統籌工作;其它部門也要在職責范圍研究落實上級的優惠政策。
(三)著眼于可持續發展。改造完成后的小區能否維持好改造后的良好環境,后續管理是關鍵。一方面,要把老舊小區整治改造工作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相結合,及時地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社區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指導改造后的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同時引入社會化的物業管理,建立社區、小區業委會、物業企業三位一體的小區管理機制,切實提高小區的管理水平,維護和鞏固整治改造的成果。要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有條件的樓棟設立“黨員樓棟長”,打通社區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要加強老舊小區的宣傳力度,提高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社會認同度和知曉度,特別是要注重激發老百姓的內生動力,通過媒體和社區,發揮示范工程的典型引導作用,積極宣傳老舊小區改造政策以及改造前后的對比,使廣大后民真正理解老小區整治改造在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居住品質和增加房產價值方面的意義,從而統一思認識,自覺支持、配合、參與到改造工作中來,逐步實現從“要我改造”到“我要改造”的理念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