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9-01來源:
關于我市脫貧攻堅情況的視察報告
——2020年8月25日在漯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視察組
市人大常委會:
按照市人大常委會2020年工作要點安排,市人大常委會組成視察組,對我市脫貧攻堅工作進行了專項視察督查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視察工作開展情況
市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在去年成立依法監督組,強化監督基礎上,今年年初,把聽取市人民政府關于我市脫貧攻堅情況的報告列入年度工作要點,3月24日,李思杰主任親自帶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飲水安全、扶貧項目、資金監管等內容,深入臨潁縣和郾城區依法進行了督查,聽取了市教育局、市衛健委、市住建局、市殘聯、市財政局等16個行業部門工作情況匯報。7月23日,市人大常委會在舞陽縣組織召開了全市人大代表助力鄉村振興、脫貧攻堅觀摩推進會,李思杰主任就助力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7月份以來,周學功副主任帶領視察組,深入臨潁縣、郾城區、召陵區和示范區部分鄉鎮、農村和扶貧產業園區基地,進行了調研視察,并召開座談會,聽取了市扶貧辦、示范區、西城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脫貧攻堅工作情況匯報,廣泛征求了市人大代表、基層干部群眾的意見建議,比較全面的了解了我市脫貧攻堅工作情況。總體來看: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開發工作重要論述及系列指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不斷強化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創新攻堅舉措,凝聚攻堅合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2019年底,我市累計投入各級財政扶貧資金16.5億元,實施各類扶貧項目2157個,覆蓋受益貧困戶27301戶,貧困人口87907人;169個貧困村已經全部退出,累計實現8.2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減幅88.51%,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從0.91%下降到0.59%;舞陽縣是全省第一個脫貧摘帽的省定貧困縣。
二、我市脫貧攻堅工作情況
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緊盯“兩不愁三保障”、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狠抓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和工作落實,不斷推進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堅持高位推動,組織領導有力。一是重視程度高。制定出臺了《漯河市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落實市負總責、縣區抓落實、鄉村組織實施的工作推進機制,通過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領導小組會等方式,統籌安排,周密部署脫貧攻堅工作。二是凝聚合力強。印發了《關于調整市級領導干部聯系縣區分包鄉鎮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分工的通知》《漯河市脫貧工作成效督導考核細則》,組建調整13個重大專項工作指揮部和3個專項工作組,嚴格實行脫貧攻堅一把手責任制,通過逐級簽訂責任書、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開展述職評議等方式,落實幫扶責任,完善扶貧資金、資產管理、駐村幫扶等工作制度,形成了部門聯動,協同攻堅、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的扶貧攻堅格局,凝聚了強大的脫貧攻堅力量。三是督查監管嚴。建立“四三二”督查工作機制,實行“雙向辦理制度”,對重大問題實行市政府交辦,縣區和市直相關部門承辦,促進了問題解決,推動了工作落實。
(二)堅持分類施策,“三大硬仗”成效明顯。強化精準幫扶舉措,著力打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金融扶貧“三場硬仗”。產業扶貧方面,強化政策扶持,研究出臺具體意見,注重培育特色產業,創新帶貧模式,加大項目投入,推行龍頭帶動、企業托管、入股分紅等7種帶貧模式。2016年以來投入產業扶貧項目財政專項資金7.7億元,占財政扶貧專項資金投入總量的46.5%。截止6月底,全市新實施150個產業扶貧項目已全部竣工,竣工率100%,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6萬戶(次)、6.3萬人(次)增收。就業扶貧方面,建立數據庫和就業臺賬、培訓臺賬,開展“三知四送”就業扶貧活動(對貧困戶知其名、知其情、知其需,送崗位、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務),做到“月月排查,動態清零”,實現應就業盡就業。今年以來,全市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已實現轉移就業39538人,占去年外出務工總人數的99.83%。金融扶貧方面,堅持貸款扶持與風險防控并重,推進精準扶貧企業貸款和扶貧小額貸款新模式,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邊緣戶、扶貧企業做到了“應貸盡貸”。截至今年6月底,累計發放扶貧小額貸款16542萬元,精準扶貧企業貸款4640萬元,帶動530戶貧困戶增收,全市所有縣區(含功能區)實現全覆蓋。扎實開展社會扶貧,廣泛整合社會資源,開展“百企幫百村”“人大代表助力脫貧攻堅”等精準扶貧活動,通過基地建設、就業帶動、資金幫扶等六種幫扶形式,帶動貧困村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貧困群眾收入穩步提高。
(三)行業部門作用充分發揮,民生保障持續改善。建立了行業部門雙周報告、每月通報、季度匯報、年度考評制度,落實扶貧政策,“兩不愁、三保障”、飲水安全等突出問題基本解決。健康扶貧方面,貧困群眾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縣域內看病全部享受“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就醫結算”服務,貧困群眾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94.13%,縣域就診率97%,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慢性病簽約服務率、大病救治率均為100%。教育扶貧方面,加強控輟保學工作,實現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無輟學學生。累計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10萬余人次,資金5626.356萬元。危房改造方面,開展農村危房清零和住房安全“回頭看”行動,對農村危房進行全面排查,對四類重點對象住房安全性進行評定改造,累計評定28402戶,已全部完成改造并實施掛牌管理。水利扶貧方面,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現全覆蓋,是全省5個提前完成貧困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任務的省轄市之一。民政救助方面,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農村低保對象25004戶41563人,累計發放農村低保資金8398.6萬元;為13817名農村特困人員發放資金7679萬元;累計實施臨時救助7374人次,發放救助金780萬元,做到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扶貧助殘方面,幫助貧困戶、“邊緣戶”中符合條件的殘疾人辦理殘疾證,對殘疾兒童進行康復救助,對重度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人居環境整治方面,開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示范村創建活動,全市省定48個試點村創建任務全部完成。
(四)堅持問題導向,機制建設逐步完善。一是問題整改到位。針對國家脫貧攻堅督查、省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專項督查巡查和專項審計反饋問題,照單全收、立行立改、徹底整改。二是戰疫戰貧兩不誤。制定出臺了《漯河市應對疫情影響促進農村貧困群眾增收十項措施》,圍繞促進轉移就業、鼓勵企業帶貧、支持自主創業、增設公益崗位、開發短期用工崗位、實施臨時救助、落實兜底保障等十個方面,全力克服疫情造成的影響,多渠道幫助貧困群眾增收。三是注重長效機制建設。制定出臺了《漯河市關于加強扶貧資產管理的實施方案》《關于建立完善穩定脫貧防返貧致貧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漯河市加強兜底保障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施方案》,成立了扶貧審計工作領導小組,落實公告公示制度,對脫貧攻堅以來扶貧資金形成的資產進行清產核資、確權登記,納入國有資產和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系,構建資產家底清晰、產權歸屬明晰、類型界定科學、收益分配合理的扶貧資產管理機制。實施動態化監測管理,抓好返貧致貧預警,整合民政、衛健、醫保、殘聯、扶貧等部門政策資源,注重織密織牢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網絡。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特困群體占比較大,幫扶難度大。截至2019年底,我市還有剩余貧困人口4429戶10973人,其中因病、因殘致貧比例高達89%,一些殘疾戶、大病戶、無勞動能力戶等特困群體,靠自身發展脫貧的困難比較大,部分邊緣戶和脫貧監測戶的脫貧基礎還不夠穩固,致貧返貧風險依然存在。
(二)基礎工作還不扎實。落實精準要求、幫扶措施還有死角,政策宣傳、教育引導、扶貧扶志和激發內生動力方面做的還不深不細。
(三)產業扶貧的基礎比較薄弱。部分扶貧項目、扶貧企業、基地和車間,個頭小、底子薄、抗風險能力弱,扶貧帶貧能力弱。
(四)防返貧致貧長效機制還不完善。防返貧致貧監測預警和精準幫扶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統籌謀劃不夠、措施辦法不多,對非貧困縣和非貧困村的關注和投入相對不足,一些非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已經明顯落后于貧困村。
四、幾點建議
(一)加快完成剩余貧困人口脫貧任務。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持續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切實扛牢扛穩脫貧攻堅政治責任,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和要求,緊盯剩余貧困人口,堅持精準施策,注重扶貧扶志,高標準如期完成目標任務。
(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堅持問題導向,注重查漏補缺,突出精、嚴、細、實,系統解決各種渠道反饋和發現的問題,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強化“三保障”能力,加強動態監測和風險防控,落實社會保障兜底政策,實現應保盡保、應兜盡兜。
(三)健全完善扶貧長效機制。加快鞏固脫貧成果規劃編制工作,健全完善脫貧攻堅防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機制,加大政策宣傳和教育引導力度,激發內生動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抓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政策的有效銜接,夯實鄉村振興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