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8-29來源:
關于“四好農村路”建設管理情況的
視 察 報 告
——2019年8月27日在漯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視察組
市人大常委會:
根據常委會工作要點安排,7月份以來,在趙坤炎副主任帶領下,視察組圍繞我市“四好農村路”建設管理工作,開展了深入的視察調研。先后赴臨潁縣、舞陽縣、郾城區、源匯區和召陵區,實地察看各縣區縣道、鄉道、村道“建管養運”情況,分別聽取了各縣區、市屬各功能區及相關職能部門工作匯報,比較全面的了解掌握了全市“四好農村路”建設管理情況。現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請予審議。
基本情況
“四好農村路”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3月4日親自提出、親自推動的一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近年來,全市各級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總目標,加快推進農村公路建設,通過實施通村工程、農村公路改造工程、農村公路骨干路網建設計劃和“四好農村路”創建等,農村公路建設里程、路網規模結構、管理養護水平全面提升。
(一)建設成效顯著。全市農村公路建設勢頭迅猛,實現建設里程、路網密度、通達深度新突破。截止2018年底,全市農村公路路網總里程4708.744公里,其中,縣道590.13公里,鄉道975.225公里,村道3143.389公里,路網密度達到179.93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貧困村通硬化路率100%,20戶及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95.1%,基本實現“內網外環,通村暢鄉”,初步形成縣道為骨架、鄉道為支線、村道為脈絡的農村公路路網體系。
(二)管養逐步規范。各縣區出臺了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辦法,基本確立了縣、鄉、村三級管養責任體系。進一步加強了管養組織和隊伍建設,縣區、鄉鎮級農村公路管養機構實現全覆蓋,全市農村公路列養率達100%,縣道經常養護率100%,鄉道66%,村道56%,累計創建省級文明示范路228公里,養護質量穩步提升,養護面積不斷擴大。
(三)運營城鄉通達。按照城鄉一體化總體布局,統籌推進公交體制深化改革和“萬村通客車提質工程”,優化城鄉公交資源配置,創新城鄉公交運營模式,推行鄉鎮、城區公交聯動換乘。止7月底,全市開通農村客運線路69條,鄉鎮和行政村通客車率達100%,全區域通客車目標初步實現,“班車到村、安全便捷、乘坐舒適、換乘方便”的出行要求基本得到滿足,農民群眾出行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四)融合步伐加快。“要致富,先修路,道路通,產業興”,全市各縣區積極推行“公路+”融合發展模式,助力脫貧攻堅,服務鄉村振興。以農村公路建設推動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特色產業、鄉村物流業、休閑旅游業繁榮。一批物流電商企業,特色產業園區,休閑旅游綜合體在“四好農村路”的建設帶動下,依路而建、因路而興、蓬勃發展。召陵區涌現食用菌、瓜菜、特色種養基地和農家樂300余家;臨潁縣催生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6個、特色農業園區49家;郾城區設立村鎮級天貓聯絡服務站點130多個;舞陽賈湖遺址、濕地公園,源匯曹店、陶橋、周莊等鄉村旅游服務產業持續升溫。
(五)規劃引領有力。將農村公路建設規劃納入縣區交通發展總體規劃,與鎮村布局規劃、產業發展規劃有機銜接,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高標編制;全面推進“百縣通村入組”工程,深入摸排任務底數,科學編制“通村入組工程”三年行動計劃,確保2021年全面完成2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任務,暢通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
存在問題
我市“四好農村路”建設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與“四好農村路”創建要求和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相比,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
(一)重視程度不夠。各縣區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的進度參差不齊,相互之間差距較大,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凸顯。個別縣區政府對“四好農村路”建設重要意義認識不夠到位,尚未把“四好農村路”建設作為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助力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重大政治任務,全力推進、保障落實。在建立領導組織、健全體制機制、完善政策體系、嚴格目標管理、強化資金保障、統籌融合發展等方面還有較多短板。“建管養運”高質量協調發展,充分融合農村產業、物流、人居環境、特色經濟的強大整體合力尚未真正形成。
(二)資金投入不足。資金投入是農村公路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建設資金中省級補助比例較小,鄉村自籌能力又十分有限,縣級人民政府作為農村公路“建管養”責任主體,需要配套資金數額較大,負擔較重,資金不足問題較為突出。如舞陽縣2016年縣鄉公路已完工項目建設資金至今尚未到位,臨潁縣“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部分項目及2018年30公里村道建設項目配套資金至今尚未完全到位。另外,隨著我市農村公路建設里程的不斷增加,后期管養任務日益加重,養護資金短缺問題日益凸顯。根據《河南省農村公路條例》,省轄市應列支不低于本級年度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的財政性資金,用于農村公路大中修養護工程及完善附屬設施。長期以來,我市財政實際撥付比例遠低于此。2018年、2019年,我市財政撥付資金分別為2500萬元和2110萬元,撥付比例約為0.3%—0.4%。縣區財政撥付資金則更少,個別縣區年撥付資金僅有幾十萬元。養護資金不到位,造成一些破損路段不能及時整治修補,臨潁縣陳莊鄉黃連城村、舞陽縣皇十線等路段,過往車輛頻繁,多年前就已經坑坑洼洼,但遲遲得不到修復。
(三)責任落實不力。個別縣區對“四好農村路”建設主體責任壓的不實,部分鄉鎮政府對轄區內鄉道、村道建管養職責落實不夠到位,特別是村級管養隊伍建設和道路日常養護工作滯后。全市農村公路僅有縣道及部分鄉道實現了常態化養護,還有部分鄉道、村道日常養護僅僅限于清掃路面和保潔,路肩邊坡培護、邊溝疏通等日常養護開展少,甚至未開展。村級養護隊覆蓋面較低,通村道路經常性養護率和綠化率分別為56%和52%,距離省定標準還有一定差距。農村公路路政執法力度不夠,許多超限超載車輛由于國省干線公路管控嚴格,選擇繞行農村道路,夜間違規繞行問題尤為突出,造成縣道皇十線、鄉道郭張線、劉陳線、固繁線等道路損毀嚴重。
(四)創建氛圍不濃。個別縣區及有關部門對“四好農村路”創建工作不夠重視、過問較少,存有畏難厭戰思想。積極創建、主動創建的熱情度不高,比學趕超、創先爭優的主動性不強,全域創建氛圍尚欠“火候”;“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創建工作的宣傳報道力度不夠,創建工作僅限于政府個別部門及交通系統知曉,其他部門和基層群眾對“四好農村路”創建不甚了解,特別是廣大鄉村群眾,愛路、護路、管路的主人翁意識較為淡薄,缺乏維護農村公路良好使用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還未形成人人關注農村公路、處處保護農村公路、共同參與支持創建的濃厚社會氛圍。
意見建議
(一)緊盯創建目標。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好農村路”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實市委七屆十次全會作出的全區域創建“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的決策部署。盯牢創建目標,認真對標對表,堅定創建信心,查找問題差距,補齊短板弱項。學習借鑒外地先進經驗,總結推廣臨潁縣、召陵區成功創建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的做法,做好農村公路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培訓工作,通過學習觀摩、輿論宣傳,進一步加大“四好農村路”宣傳工作力度,提高廣大群眾的知曉率和參與度,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踴躍參與“四好農村路”創建的良好氛圍。
(二)強化資金保障。搶抓國家、省“四好農村路”建設的重大機遇,最大限度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充分發揮“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杠桿作用,引導和激勵地方加大投入。創新多渠道籌融資模式,充分利用政府專項債券、重點項目貸款,扶貧資金、涉農資金、“一事一議”資金以及各類社會資金,用于農村公路發展。嘗試利用道路冠名權、廣告權、綠化權等方式籌集社會資金,吸引有實力的企業和個人參與農村公路建設,探索將“四好農村路”與產業、園區、旅游融合,實行一體化開發建設。各級政府要嚴格落實《河南省農村公路條例》相關規定,按要求將大中修養護資金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并足額撥付到位,市級不低于市本級本年度財政一般財政預算收入的1.5%,縣區探索形成動態增長機制,為“四好農村路”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三)壓實各級責任。市政府要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強對“四好農村路”建設工作的監督、指導和規范,將“四好農村路”建設納入政府年度目標考評體系,嚴格獎懲,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落實落細。各縣區政府要履行農村公路“建管養運”主體責任,落實農村公路建管養運政策支持和人財物保障機制;加快推進農村路網提檔升級,推動農村公路從適應發展向引領發展轉變;創新實施農村“公路+”融合發展模式,為農村農民帶去人氣、財氣;加大農村道路路政執法力度,建立綜合“治超”常態化機制;提高農村公路管養水平,做到有路必管,有路必養,營造“暢安舒美”的交通環境;增強農村運輸服務能力,實現人員、物資和信息城鄉間便捷高效流通。各級、各有關部門要依據職責分工,加強協作配合、建立協同機制,為“四好農村路”創建形成強大合力,確保建設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