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6-27來源:
關于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情況的報告
——2019年6月25日在漯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
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栗社臣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作關于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實施辦法情況的報告,請予審議。
傳染病防治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事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事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2013年6月修訂實施以來,市政府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分類管理的原則,建立健全傳染病防控體系,狠抓各項防治措施落實,傳染病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全市傳染病總體疫情呈平穩下降態勢,我市已連續22年無鼠疫、霍亂甲類傳染病病例報告,無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炭疽、血吸蟲病和鉤體病乙類傳染病病例報告,連續27年維持無脊灰狀態,法定傳染病發病率常年維持300/10萬左右并逐年降低,低于全省報告發病率水平。2017年,我市順利通過省級消除瘧疾考核,實現了消除瘧疾的目標。
目前,我市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已實現市、縣、鄉、村四級全覆蓋,全市共有87個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傳染病網絡直報工作并全部實現VPN專網管理,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全部實現傳染病報告管理信息化,對國家39種法定傳染病實現實時預警與監控。法定傳染病系統報告綜合質量評價率達到99.99%,2018年綜合排名全省第一名。
全力做好疫情信息預警監測、疫情分析、風險評估、哨點監測等工作。堅持疫情發現、排查和報告工作常態化,有力、有序、有效開展疫情防控。麻疹、人禽流感、手足口病、埃博拉出血熱、中東呼吸綜合征等新發傳染病和重點傳染病防控有力有效。2016年以來,共妥善處置了全省首例甲型H1N1、3起H9N2人感染禽流感、6例輸入性惡性瘧疾、輸入性登革熱病例及流感等疫情,均未發生本地二代病例和疫情擴散傳播,未發生因防控措施不力導致的傳染病暴發和流行。
截至2018年底,全市報告現存活艾滋病人2052例,終審死亡876例,當年報告217例。通過開展“12.1世界艾滋病日”主題宣傳、“青春紅絲帶進校園活動”、“為艾行動”大型艾滋病防控專題宣傳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普及艾防知識,營造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圍。不斷擴大檢測監測覆蓋面,在全市設置了10個艾滋病自愿咨詢檢測點、119個艾滋病檢測點和檢測實驗室,規范開展哨點人群監測、監管場所人員篩查和綜合干預工作。2018年共篩查392615人次,篩查陽性293人次,確證陽性220人。規范開展艾滋病患者醫療救治工作,全市設置市、縣、鄉、村四級醫療救治定點醫療機構共23個,大力推廣從診斷到治療“一站式”服務模式,提高感染者和病人治療的可及性和及時性,病死率不斷下降。全力做好陽性育齡婦女隨訪、母嬰阻斷、吸毒人群美沙酮維持治療等工作,艾滋病疫情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2018年,全市抗病毒治療應治2052人,在治1840人,抗病毒治療比例為89.67%,位居全省第三名。臨潁縣創建成為河南省艾滋病防治示范區。
以實施項目帶動、強化歸口管理、加強患者管理為抓手,認真落實以提高患者發現、控制傳染源、規范患者治療管理為主的綜合性防治措施,不斷鞏固結核病防治成果。舞陽縣、臨潁縣結核病標準化門診建設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圓滿完成漯河市“十三五”結核病防治規劃中期評估并通過省級評估驗收。截止2018年底,全市共登記確診結核病患者4630例,其中活動性肺結核患者4586例,病原學陽性肺結核患者1084例,患者發現、登記病原學陽性肺結核患者治愈率、活動性肺結核患者成功治療率等指標均達到省定要求,新涂陽患者耐藥篩查率、耐多藥患者納入治療率全省第一,耐多藥高危人群篩查率全省第二。
認真貫徹國家擴大免疫規劃政策,相繼開展了“免疫規劃質量管理年”“免疫規劃三提升”等專項活動,以全市67個預防接種門診和24個產科接種點規范化建設為重點,實施“七統一”管理,強化人員培訓考核和資質準入,不斷提升免疫規劃服務質量。召陵區、臨潁縣先后創建為“全省首批免疫規劃示范縣區”和“全省免疫規劃標準化建設縣區”。嚴格按照《疫苗儲存和運輸管理規范》進行疫苗儲存和運輸管理,各專用疫苗冷庫均實現了自動溫度監測、自動報警和遠程監控功能,保證了疫苗質量。規范開展接種率預警分析及麻疹、AFP(急性弛緩性麻痹)監測工作,認真落實接種證查驗制度,積極推行“小豆苗”預防接種APP應用和“互聯網+預防接種服務”,以“媽媽課堂”的形式普及預防接種知識,預防接種便民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通過普及兒童免疫,我市消滅了天花,減少了麻疹、百日咳、乙肝、結核、破傷風等疾病發病和死亡。目前,我市連續33年未發生白喉病例,麻疹平均發病率由疫苗使用前的700/10萬左右,下降到3/100萬以下。5歲以下兒童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由原來的9.67%降至0.32%。免疫規劃疫苗平均年接種約70余萬劑次,以鄉鎮為單位的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達90%以上,重點疫苗接種率保持在95%以上,疫苗針對各類傳染病發病率均降到了歷史最低水平。
一是加強血液質量安全管理。全市年臨床供血量約14噸,100%來源于無償獻血。連續21年采供血無一例安全事故發生,我市連續九次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榮譽。嚴格血液采集街頭篩查和實驗室兩遍檢測制度,對血液艾滋病、丙肝、乙肝等傳染病項目全面開展核酸檢測,有效縮短了病毒檢測的“窗口期”,對經血液傳播傳染病實現了有效遏制。
二是規范處置醫療廢物、污水。采取“集中上送”和“主動收集”相結合的方式,建立起了覆蓋市、縣、鄉、村四級醫療廢物收集轉運體系。全市年處理醫療廢物約1200噸,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覆蓋率和規范處置率始終保持100%。全市134家20張床位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均完成了污水污泥處理設施建設,成為全省首個全面達標的地市。
三是預防性健康體檢工作迎難而上。全市各級預防性健康體檢機構年均體檢逾12萬人次,結核、肝炎等傳染病檢出率約9.0/萬,有效防控了傳染病通過食品、飲水和直接接觸途徑的傳播,為漯河“食品名城”建設和食品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健康保障。
四是愛國衛生運動取得實效。2017年,我市成功創建成為全國衛生城市,愛國衛生運動取得長足發展。采取綜合防控措施開展病媒生物防制活動,動員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愛國衛生運動,持續開展衛生鄉鎮、衛生先進單位、衛生村等創建活動。目前,全市共創建國家級衛生鄉鎮1個,省級衛生鄉鎮17個,市級衛生鄉鎮5個;省級衛生先進單位228個,市級衛生先進單位97個;省級衛生村63個,市級衛生村89個。
五是切實保障生活飲用水安全。對市政生活飲用水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連續進行監測,監測結果在市政府網站等媒體公示,對不合格項目及時整改,確保了全市生活飲用水的整體安全,有效避免介水傳染病的傳播流行。全市生活飲用水合格率由2016年的80.1%提高到2018年的91.7%。
六是將傳染病防控工作納入18年“民生實事”。2018年市政府將“65歲以上老人肺炎疫苗免費接種項目”納入了“民生實事”。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疫苗和經費保障,完成了舞陽縣5個試點鄉鎮共計1萬名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目標任務,成為全省首個開展此項惠民工程試點的地市,為未來我省老年人群健康促進工作的創新發展開拓了思路。
(一)頂層設計,強化政策機制保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傳染病防治工作,將其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加強頂層設計,充分給予保障和支持。市政府先后成立了傳染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員會等專門機構,負責領導和統籌協調全市傳染病防治工作。制定了《漯河市突發傳染病防控十三五規劃》《漯河市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動計劃》《漯河市十三五結核病防治規劃暨實施方案》等傳染病防治工作長期規劃和年度工作方案。衛生健康、教育、公安、財政、人社、畜牧、民族宗教等二十多個成員單位緊密圍繞《傳染病防治法》的貫徹落實,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建立了高效的聯防聯控工作機制。
(二)宣傳教育,普及傳染病防治知識
市政府將“一法一辦法”和傳染病防治知識納入普法教育、培訓考核和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定期組織學法用法學習和考核,全面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執業、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一是充分利用“3.24”世界結核日、“4.25”全國兒童預防接種宣傳日、“12.1”世界艾滋病日等時間節點,大力宣傳傳染病防治知識。二是在《漯河日報》、《漯河手機報》和漯河廣播電視臺等媒體開設專欄專題,廣泛開展傳染病防治知識宣傳普及。三是以《健康知識大講堂》、專家訪談、現場咨詢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促進社會公眾了解傳染病防治知識,為傳染病防治法貫徹實施營造良好社會氛圍。2016年以來,各部門年均印制發放各類宣傳材料20萬份以上,在報紙、電臺和電視臺刊發播放健康教育和傳染病防治知識3000余次,累計開展健康巡講50余場次。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市民防病意識和健康素養水平日益提升,2017年我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13.09%,高出全省2.88個百分點,具備傳染病防治素養者超過1/5。
(三)健全體系,預防控制卓有成效
近年來,市政府進一步加強傳染病防控“三大體系”建設,不斷夯實傳染病防治工作基礎。
一是加強疾控體系建設。召陵區、舞陽縣和臨潁縣疾控中心實驗室及業務用房建設、整體搬遷已經完成,源匯區疾控中心辦公實驗綜合樓也在建設之中,郾城區疾控中心辦公和實驗室條件也得到了明顯改善,市疾控中心爭取上級和我市項目裝備資金一千余萬元,建成“漯河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檢測中心”,全市疾控工作的綜合能力得到顯著加強。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均獨立設置了疾病預防控制科,有效整合了院內傳染病預防、診斷、治療、報告、監測等資源,傳染病疫情管理工作得到持續加強。
二是加強傳染病救治體系建設。漯河市傳染病醫院作為以結核病診療為主的傳染病防治醫療機構,2008年12月投入運行以來,全市傳染病疑似病人、確診病人的集中收治工作得到不斷規范,年均收治各類傳染病病例1600余人次,結核病等病例規范治療比率逐年提高。根據傳染病防治工作需要,市衛健委適時在各有關醫療機構設置、調整傳染病病例收治病區,確保隨時有足夠的傳染病救治力量。
三是加強監督管理體系建設。通過“衛生監督信息報告系統”,實現了日常防控的網上監督。在所有鄉鎮均設立了衛生監督協管站,實現了傳染病防控執法監督全覆蓋。以開展“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防治分類監管綜合評價”為抓手,有效提升了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防控工作的規范開展。加強醫療廢物、醫院污水處置監督、實驗室生物安全監管等工作,做到日常監督檢查和專項行動相結合。2016年以來,共對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開展6454次檢查,下達衛生監督意見書7511份,立案處罰212家。
(四)提升能力,奠定防治工作堅實基礎
人才培訓培養方面。2016年以來,市衛健委等部門先后以疾控人才培養“534行動計劃”、疾控管理人員專項培訓、申辦省市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開辦傳染病防治專題培訓班為載體,共培訓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5800人次,實現了市、縣區全覆蓋;聯合市總工會,先后開展了五屆全市范圍的“疾病預防控制崗位練兵和大比武”活動,鍛煉了隊伍,提升了疾病預防控制水平。優秀選手代表我市參加全省競賽,共獲得“環境衛生”等四個專業團體三等獎。
衛生應急體系建設方面。全市共建有省級衛生應急隊伍1支、市級衛生應急隊伍11支,共計約180名隊員和50余名志愿者。源匯區被命名為國家衛生應急綜合示范縣區,市疾控中心被命名為全省“首批衛生應急示范單位”,牽頭起草了《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應急工作規范》并榮獲“河南省自然科學學術獎決策研究成果一等獎”;市衛健委在2016年河南省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隊伍檢驗性拉動演練中獲得 “團體三等獎”;在2017年衛生應急省級技能競賽活動中獲得“團體一等獎”。
科技創新方面,注重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市疾控中心實驗室先后引進開展了麻疹、流感病毒的細胞培養、流感病毒的雞胚培養和核酸檢測分型等新技術,建成全市唯一一家國家流感監測網絡實驗室;市中心血站開展了血液樣品艾滋病、乙肝、丙肝的核酸檢測,有效縮短了傳染病檢測窗口期。2018年,市疾控中心重點傳染病防控創新型科技團隊被授予“市級創新型科技團隊”,這標志著我市傳染病防控科技創新工作邁上了新的臺階。
(五)部門聯動,凝聚防治工作合力
為建立起卓有成效的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工作機制,在市政府的主導下,傳染病防治各成員單位分工協助、密切配合,著力推進聯席會議制度、疫情通報制度及部門聯動機制,使學校傳染病防控、艾滋病防治、人畜共患病防控等工作再上新臺階。市公安局嚴厲打擊賣淫嫖娼、吸食注射販賣毒品違法犯罪行為,有針對性打擊非法采供血整治行動,查處用艾滋病進行盜竊、搶劫等制造社會恐慌事件;市教育局認真落實學校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及時發現傳染病疫情,發現問題及時采取防控措施;市民政局加強救助站和養老機構傳染病疫情管理;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加大疫苗藥品質量監管;市畜牧局強化動物疫情監測,建立高風險動物移動監管制度。近年來,市衛健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畜牧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加強協作,先后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特殊學校、福利機構、養老機構等場所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有效加強了特殊場所傳染病防控工作;出臺了十項學校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方案和工作規范,全面加強了學校疾病防控工作,創新性做法得到了省衛健委的充分肯定;建立起了疫情通報和聯防聯控機制,使全市布魯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得到有效加強;規范管理活禽市場和加強疫情監測,有效控制了H7N9等人感染禽流感疾病在我市的流行。
盡管全市傳染病防治工作在各級黨委、政府及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顯成績,但存在的困難和挑戰也不容忽視,還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
(一)傳染病防治形勢依然嚴峻,防治工作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是面臨傳統傳染病和新發傳染病的雙重壓力。結核病患病人數依然較多,淋病、梅毒等既往已控制傳染病死灰復燃;布魯氏菌病、狂犬病等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控形勢不容樂觀,H7N9禽流感、登革熱、輸入性瘧疾等時有發生。同時,新發傳染病不斷出現,中東呼吸綜合征、寨卡病毒病等境外、省外出現的新發傳染病隨時有可能傳入。二是人口和物資的大規模流動,增加了傳染病跨區域傳播的風險。三是聯防聯控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傳染病防控工作涉及部門多,協調任務重,必須進一步加強溝通協調、密切協作配合。
(二)傳染病防治工作投入不足,制約了傳染病防治工作的開展。近年來,在傳染病防治工作中,財政資金保障仍顯不足,還不能滿足現實工作需要。疾病機構人員和工作經費沒有完全納入預算保障,預防性健康體檢收費項目取消后所需耗材成本資金尚未納入預算,市級大型食品企業健康體檢工作受到影響。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傳染病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傳染病防治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目前,我市大部分縣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均存在編制短缺、編外人員多、人員學歷層次不高、專業技術人員占比較低待遇低等問題。同時,我市傳染病防治隊伍,特別是基層防治隊伍,由于待遇普遍較低,傳染病防治工作津貼發放不到位、人才流失較為嚴重,嚴重制約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
(四)基層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能力建設仍需加強。舞陽縣、臨潁縣和源匯區疾控中心開展傳染病防控等工作所需實驗室裝備,尚未達到國家有關裝備標準。
(一)高位推進傳染病防治工作
政府主導,多部門配合,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傾斜,提升公共衛生事業經費投入比例,為進一步提高全市傳染病防治能力提供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為打造健康漯河,全面推進新時代漯河經濟社會發展“四三二一”工作布局做出更大貢獻。
(二)完善多部門聯防聯控機制
進一步發揮好傳染病聯防聯控機制作用,廣泛開展“一法一辦法”等法律法規和防治知識的宣傳活動。在已經成立多個專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完善全市傳染病防治聯席工作會議制度,建立部門間快速響應機制,有效發揮各級職能部門、專業機構、社會團體作用,落實好各項傳染病防治措施。
(三)持續加強傳染病防控體系建設
逐步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支持,為持續加強疾控機構等傳染病綜合防控體系提供充足保障。實施“大公共衛生”策略,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傳染病防控網絡,推進傳染病疫情管理信息化建設,減少疫情社會傳播。
(四)推動免疫規劃事業快速發展
繼續落實好國家免疫規劃實施策略,以免疫規劃標準化縣區建設為載體,做到全市規范接種門診全覆蓋,不斷提升免疫規劃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確保第一類疫苗接種率以鄉為單位達到90%以上,筑牢免疫屏障。開展調查研究,力爭將部分二類疫苗納入醫保目錄,提高群眾接種積極性。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市人大開展這次傳染病防治法執法檢查,體現了對人民群眾健康和對衛生事業發展的關心,對于推動我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必將起到積極作用。今后,在市委的領導下,在市人大的監督指導下,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將以此次執法檢查為契機,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整改問題,以對人民群眾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做好各項工作,為我市“四城同創”、建設美麗漯河、健康漯河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