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1-21來源:
關于對市發改委、市工信委、市商務局、市財政局
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評議調查情況的報告
——2018年11月20日在漯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第一評議詢問調查組
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關于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市直相關部門和駐漯單位進行專項工作評議和專題詢問的實施方案》的要求,第一評議詢問調查組在邵成山副主任的帶領下,通過聽取匯報、督導檢查、組織座談、問題反饋、實地調查等形式,確保了評議詢問工作扎實有序開展。市發改委、市工信委、市商務局、市財政局四個部門對評議詢問工作高度重視、全力配合、部署到位,對反饋的問題清單誠懇接受、及時整改,進一步提升了部門工作效能,優化了實體經濟發展環境。
一、市發改委
(一)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工作成效
1、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制定出臺了《漯河市產業轉型發展攻堅實施方案》,建立了省、市兩級重大產業轉型攻堅項目庫;開展了服務業發展年度攻堅行動計劃。在近三年全省重點項目暨產業轉型觀摩中,我市多次獲小組第一或第二名的好成績。
2、強力推進項目建設。實施投資項目審批“一窗受理”機制試點,完成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與政務服務網融合。三年來累計安排市重點項目480個,截至4月底完成投資1200億元左右,經濟增速在全省排名前列。
3、加強市場主體服務。三大政務平臺建設方面,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和信用門戶網站在全省首屆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和網站觀摩中取得全省第一位;電子政務平臺實現電子政務外網市、縣、鄉全覆蓋;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通過國家三星級認證。服務企業方面,2018年建立重點企業聯絡人制度,已累計走訪服務企業100余家,及時協調解決問題。
(二)存在問題
1、“放管服”改革推進尚不到位。有些項目的審批仍存在環節多、流程復雜、耗時長、效率低的現象,且對已經取消下放的審批事項后續督查落實和監管不夠,缺乏配合聯動。
2、對企業的保姆式服務尚不到位。深入到企業中去幫助企業解決困難還不夠,惠企政策未第一時間向企業進行傳達;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方面依然存在慣性思維,好的措施方法不多。
3、對全市重大戰略規劃研究尚不到位。市發改委是市政府的綜合經濟管理部門,但面對現實情況下的經濟下行壓力,分析宏觀經濟、研究全市重大戰略規劃還不夠深入,對重大項目實施過程監管還不夠。
(三)意見建議
1、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要全面落實上級政策,進一步精簡審批前置事項、壓縮審批時限。要加快推進我市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建設運行,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創新審批和監管服務方式。要強化協調服務,落實會商會辦制度,積極發揮“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
2、進一步落實服務企業措施。要加大到企業實地調查的頻率,做到面對面了解情況、手把手解決困難。要將涉企惠企政策匯編成書對企業發放,并探索拓展網絡公眾平臺等形式的宣傳渠道。要克服慣性思維,不斷創新工作舉措,做到“一企一策”。
3、進一步發揮參謀助手作用。要及時跟蹤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變化,加強對經濟運行的分析,提出針對性強、可行性高的工作建議。要加強對重大項目的監測分析和督查,及時掌握進展情況。
二、市工信委
(一)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工作成效
1、加快工業轉型升級。起草了《漯河市2018年度工業擴量提質轉型升級行動計劃》,明確了工業“三大改造”具體支持政策。綠色化改造方面,實施了能效水效領跑者行動等;智能化改造方面,開通了市“企樂無窮”云服務平臺;技術改造方面,實施了技改“雙百工程”,2018年全市共有107家企業組織實施了147個重點技改項目,其中億元以上項目51個。
2、引導扶持企業發展。針對105家“十百千”億級培育企業,一對一聯系,形成重點企業發展情況清單,進行精細化管理和服務。同時,分別在上海和青島舉辦了全市企業家高級研討班、全市食品產業發展培訓班等,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3、完善制度機制建設。精心組織市政府服務企業周例會,專題解決企業在運行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問題。截至目前,我市企業服務周例會已召開31次,共研究解決企業問題75個。
(二)存在問題
1、服務企業措施還有待加強。推進工業“三大改造”力度不夠大、措施不夠實;部分工作人員在政策及行業趨勢等方面專業度不高,不能為企業提供前瞻性意見建議;在培育創新型、科技型企業方面,缺乏政策引導和專人指導。
2、政策宣傳運用還有待加強。政策信息發布平臺和機制尚不完善,部分政策未做到第一時間向企業進行傳達;運用互聯網等信息平臺對本地中小企業、特色產品宣傳推廣力度尚不夠。
3、工作作風轉變還有待加強。工作主動性不強,辦事效率低、擔當意識弱;工作方法不夠靈活,思路不夠開闊;企業座談會和企業服務團工作落實不到位,問題無人對接,沒有答復。
(三)意見建議
1、不斷夯實服務企業措施。對105家“十百千”億級重點培育企業,要主動引導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和技改步伐,促進工業擴量提質。要加大培育創新型、科技型企業力度,做好積極引導和政策支持。要加強工作人員業務知識培訓, 并合理聘請行業專家,對企業進行專業化服務。
2、不斷加強政策法規宣傳。要通過召開集中宣講會、編制宣傳冊、建立工作微信群等多種渠道加強政策法規的宣傳和解讀工作。要快速推進“企樂無窮”網站的特色產業發布工作計劃,加大對本地中小企業、特色產品的推介力度。
3、不斷轉變機關工作作風。要結合市委深入糾“四風”、持續轉作風活動的有關精神,強化黨風廉政建設,增強依法行政意識,樹立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奮發有為的良好形象。要持續推動服務企業周例會和企業服務團常態化,做好后續跟蹤服務。
三、市商務局
(一)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工作成效
1、加快推進“放管服”改革。完成了市級商務部門10項“三級十同”事項梳理和上傳,19項行政審批全部實現三星辦理標準;對臨潁縣、舞陽縣、召陵區和經開區商務局下放了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工作權限;實現了外商投資企業備案與工商登記“一口辦理”。
2、服務企業轉型升級。精心指導中國(漯河)電子商務產業園通過商務部評審達到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標準;推動雙匯集團獲批國家級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企業,雙匯物流等3家企業入選中國冷鏈物流企業百強;積極促進電商與快遞物流融合發展,目前我市日均快遞中轉量達150萬單,成為僅次于鄭州的全省第二大快遞分撥轉運中心。
3、助推外貿逆勢增長。累計爭取省、市扶持資金299.68萬元,幫助3515等企業及時挽回了巨額進出口損失;自主舉辦了16個非洲國家使節代表參加的16國商務峰會暨經貿合作簽約儀式。截止目前全市新增18個出口市場,新增有進出口業績企業54家。1-9月全市進出口總量43.3億元,同比增長11.8%,其中出口39.2億元,同比增長15.5%。
(二)存在問題
1、簡政放權政策落實不夠。材料申報時要求不明確、程序繁瑣,審批認證時間長,且在網上審批和“一次辦”推進中存在脫節問題;部門之間信息不共享,辦事流程各自獨立、重復耗時。
2、服務企業措施手段不多。對企業的訴求掌握不精準,后期跟蹤服務欠缺,營商惠商政策落實尚不到位;在食博會管理方面還需查漏補缺;缺乏對全市商業發展的整體規劃。
3、招商引資專業程度不足。招商引資有效性舉措不多、市場化招商方式探索滯后;招商引資隊伍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專業人才匱乏,人才選拔、使用、培訓等機制尚不健全。
(三)意見建議
1、優化行政審批服務事項。要不斷通過整合工作流程、信息資源共享、壓縮辦結時限等方式,最大限度簡化審批環節、提高審批效率。要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進一步對相關事項推行“一口辦理”,真正實現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2、創新服務實體經濟手段。要面對面了解企業實際情況,認真落實上級惠商政策,做好對企業的精細化服務。要繼續深入研究食博會市場化的方法,做好食博會的現場管理;要探索完善全市商業發展的整體規劃,加強長期經營理念。
3、提高招商引資專業化程度。要做好招商引資激勵政策的研究,充實完善客商資源庫,提高項目質量。要聘請專家定期培訓招商人員,并建立人才選拔、使用、考核等機制,量才適用。
四、市財政局
(一)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工作成效
1、發揮好財政資金導向作用。財政出資近5億元,支持我市融資平臺設立小微企業發展、中小企業信貸周轉等多支產業基金。并累計出資2.7億元,支持融資性擔保機構發展,累計受益企業323戶。
2、持續加大財政投入。2015年以來累計爭取上級債券108.5億元,保障我市重大項目、民生工程建設。2017年以來投入市級專項資金1.2億元,整合涉企資金1億元,配合有關部門爭取省先進制造業專項發展等多項資金8323萬元,落實普惠金融發展類資金4748萬元,支持我市工業轉型升級。
3、支持工業企業科技創新。設立科技獎勵專項資金,2017年以來落實科技獎勵資金2438萬元。配合科技部門實施科技創新券財稅政策,完成第一批“科技創新券”2294萬元額度的發放。2018年1-9月份我市科技支出4.7億元,增長47.6%。
(二)存在問題
1、為企業服務不精準不到位。對中小微企業反映的困難和問題,采取措施的針對性不強;在項目申報和審核方面,與相關部門溝通的力度還需加大,審核效率還需提高。
2、財政的杠桿作用發揮尚不足。市財政局是全市的“錢袋子”,但在財政資金杠桿作用發揮、財源建設等方面存在不敢作為、不敢創新的現象,缺乏搶抓國家政策發展機遇的意識。
3、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還需深化。為企業發放專項獎補資金等方面,存在讓企業重復遞交材料、審批周期長的問題;資金撥付科室之間的配合聯動不夠,服務質量、服務效率需要進一步提升。
(三)意見建議
1、進一步加大服務企業力度。要深入企業了解情況,積極幫助破解企業轉型升級的資金難題。要通過專題培訓、深入企業現場講解、網站平臺、建群分享等方式,將國家、省市的最新財稅政策和相關信息及時提供給企業。
2、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職能作用。要深入謀劃對接上級政策,積極爭取上級資金。要積極協調商業銀行和社會資本等,大力推廣PPP模式,引導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要著力加強稅源建設,增強收入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3、進一步推進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要配合行業主管部門,繼續加大對技改項目的政策落實,積極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項目貸款和專項資金貼息扶持。要切實增強服務意識,加強科室之間的配合聯動,不斷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強資金監管,對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財政資金實行績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