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7-02來源:
關于全市鄉村旅游工作情況的視察報告
——2018年6月28日在漯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視察組
市人大常委會: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18年工作要點的安排,6月中旬,市人大常委會視察組在焦紅艷副主任的帶領下,對全市鄉村旅游工作進行了深入視察。視察組先后到舞陽縣西花園生態示范園、賈湖村、北舞渡山陜會館、沙河國家濕地公園,郾城區裴城村、孔沈鄧村、白鷺島,臨潁縣鑫河灣農莊、胡橋村、馬井村,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許慎文化園,召陵區周彥生藝術研究院、雪霽花海婚慶小鎮實地察看并聽取相關匯報,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全市鄉村旅游工作的基本情況。現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位于傳統農業大省的中南部,水資源豐富,境內有大小81條河流,林木覆蓋率為26.3%。我市是中國食品名城、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處在生態豫南旅游協作圈內。目前全市有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家,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2家,河南省鄉村示范農莊3個,省級鄉村旅游經營單位24個,市級鄉村旅游暨美麗鄉村17個,市級鄉村旅游示范休閑農莊22個。近年來,全市各級政府加快培育鄉村旅游市場,適應鄉村旅游從觀光到休閑升級的新趨勢,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推進旅游重點項目建設、示范引領典型帶動等方式,推進鄉村旅游的發展。
(一)鄉村旅游發展迅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旅游日益成為休閑旅游的新選擇。我市將鄉村旅游工作與創建美麗鄉村、發展綠色經濟相結合,取得了較好成效。一是開展旅游節慶活動。根據農作物生長周期,開展桃花節、油菜花節、草莓節、桃子采摘節等鄉村旅游采摘活動,吸引踏青賞花、采摘游玩的游客。二是豐富鄉村旅游業態。通過示范引領典型帶動,打造了生態農業觀光、采摘農家樂、休閑農莊、田園綜合體、主題旅游小鎮等形態各異的鄉村旅游產品。三是提升景點文明水平。注重鄉村旅游景點的生態建設和環境衛生,加強對旅游廁所的建設管理,推進旅游廁所革命。
(二)打造品牌助推項目。各級政府通過對鄉村旅游景點的服務監督,促進景點品牌建設。堅持對農家樂、休閑鄉村農莊、景區服務行業進行檢查、指導,及時發現和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近年來,在指導創建南街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沙澧春天“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干河陳鄉“全省鄉村旅游示范鄉”、胡橋村“河南省鄉村旅游示范村”的基礎上,穩步推進開源三河灣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賈湖遺址鄉村田園綜合體、雪霽花海婚慶小鎮、漯寶莊園等重點鄉村旅游項目建設。
(三)重視宣傳營造氛圍。通過整合旅游資源,我市于2016年開通幸福鄉村旅游1號線(途經人民會堂、聚博文化園、花桂莊園、沙河灣農莊、化身臺興國寺、孔沈鄧耕讀園、西湖果緣、伊人黑玫瑰莊園、田地間生態莊園、裴城古村落),2017年開通幸福鄉村旅游2號線(途經沙澧春天生態園、賈湖遺址、金河灣、沙河國家濕地公園、馬灣水庫、山陜會館、清代當鋪)。開展鄉村旅游暨美麗鄉村網絡評選、漯河禮物評選活動,做好北舞渡胡辣湯等特色鄉村旅游商品的開發。做好“漯河旅游”官方網站的運營維護,并在微信、微博、今日頭條上開通和更新賬號,發布鄉村旅游相關信息,營造了較好的發展氛圍。
二、存在問題
鄉村旅游是以自然的農事活動、人居環境、生活習俗、農耕生態環境、農業收獲物等為吸引物,以滿足旅游者休閑娛樂和回歸自然等為目的的旅游方式。發展鄉村旅游能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兩年來,我市的鄉村旅游業在滿足群眾休閑旅游需求、改善農村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先進地市相比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認識有待提高。各縣區不同程度的存在著認為我市缺少名山大川、歷史文化資源匱乏,對農業資源、水系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研究不深、認識不足、開發不夠的現象,看不到鄉村旅游對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綠的作用。我市作為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的引領作用、中國食品名城的帶動作用、漯河歷史文化名人的影響作用等有利因素沒有得到充分顯現,鄉村旅游發展水平層次較低。有干部認為鄉村旅游投資大、見效慢、周期長,難以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對發展鄉村旅游工作時松時緊,缺乏長遠謀劃,造成現在鄉村旅游亮點少、沒特色、散而亂的狀況。
二是發展不規范。1、政府在規劃編制、整合資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鄉村旅游經營者自我謀劃、自行設計、自主建設的現象突出。有的經營者搶占優勢地理位置,粗放經營,導致資源浪費;有的旅游產品單一,缺乏精品,不能將鄉村特有的傳統文化和鄉土氣息展示給游客,造成資源品位不高、競爭力不強等后果。2、基礎設施不完善。旅游區道路、停車場、垃圾處理公共設施簡陋、設備不足,缺少住宿、餐飲等設施,旅游體驗不佳。3、旅游專業人才匱乏。從業人員缺乏旅游專業知識,文化素質偏低,服務質量不高。經營者缺少鄉村旅游的營銷、管理理念,有的僅僅是憑運氣或是個人能力進行經營。容易將鄉村旅游理解為低成本、高回報的經營性服務行業,忽視鄉土性這一核心特征。
三是產品競爭力弱。1、缺乏鄉村旅游產業中長期規劃,現有的政策措施只能滿足近期發展,對外不能真實展示本地旅游特色。2、涉旅部門管理機制不健全。發展鄉村旅游涉及到吃住行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部門沒有形成合力,從“大旅游”的角度整體推進。3、內生動力還未充分激發。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各級政府在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方面做得還不夠到位,有些農民對發展鄉村旅游缺少動力。農家樂存在單一經營、重復建設的現象。政府的獎勵扶持資金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景點建設資金不足、經營困難等問題。
三、幾點建議
發展鄉村旅游是為了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意見明確了“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的決策部署。我們要抓住發展鄉村旅游的有利時機,助力走好新時代漯河鄉村振興之路。
(一)營造發展環境,推進轉型升級。各級政府要從鄉村振興的戰略高度重視鄉村旅游的發展,認真履行指導、監督、管理和服務職責。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破解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瓶頸問題,全面推進鄉村旅游轉型升級。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要堅定不移地貫徹黨中央的農村工作政策,充分尊重、積極引導群眾的創新實踐,營造有利于旅游創新發展的環境。二是突出政府主導。在對旅游資源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出臺符合我市實際的鄉村旅游中長期發展規劃。推進旅游管理體制和執法機制改革創新。探索用政府小資金撬動社會大財富的方法;鼓勵銀行業采取多種信貸模式提供信貸支持;鼓勵發揮農業信貸擔保機構的作用,為鄉村旅游經營者提供貸款擔保服務。三是完善基礎配套。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上重點向發展鄉村旅游傾斜。支持盤活閑置農房等農村閑置資產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繼續推進廁所革命。
(二)挖掘鄉村文化,因地制宜謀劃。鄉村文化隱藏在村子歷史人文內涵中,一棵樹、一個典故、一位歷史人物、村莊名字的來源、村子的建筑格局等,都是鄉村文化的體現。鄉村文化隱藏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村中的日常勞作、婚喪嫁娶、飲食偏好,也是鄉村文化的體現。要結合我市的歷史文化資源、生態環境資源、城市品牌資源,充分挖掘鄉村文化,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軟實力和持續競爭力。統籌規劃、做好頂層設計,對歷史人文資源豐富、基礎條件充足的予以重點扶持,變“撒芝麻鹽”為“重點突破”。開展鄉村旅游精品發布推介,因地制宜開展特色小鎮、農事節慶等形式多樣的品牌創建活動。打造“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鄉村。
(三)激發內生活力,有效宣傳引導。對具備發展鄉村旅游條件的村莊,要充分發揮帶動和示范作用,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發展行業協會、引資入股的方式,激發農民發展鄉村旅游的積極性。同時要尊重和保護農民對土地、宅基地的權利,建立起農民參與發展鄉村旅游的內在機制。對不具備發展鄉村旅游條件的村莊和農戶,不能強行開辦。對有熱情但不具備條件的,要進行勸導,避免盲目開發。擴大獎勵扶持范圍,將鄉村旅游特色規劃、特色旅行社路線設計、特色節慶活動納入獎勵范圍。
通過營造發展環境、因地制宜謀劃、有效宣傳引導,使我市的鄉村旅游由零星型向規模型、自發型向組織型、觀光型向休閑型轉變,為帶動農民群眾脫貧致富、推動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