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4-28來源:
——2018年4月26日在漯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視察組
市人大常委會: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18年度工作要點和工作臺賬安排,3月中旬—4月中旬,市人大常委會視察組,在常委會主任曹存正、副主任杜廣全的帶領下,對我市科技創新工作情況進行了專項工作視察。
一、視察工作開展情況
視察組采取聽匯報、學習考察、實地察看、召開座談會等方式進行,先后聽取了市科技局、人才辦、人社局、發改委、農業局、財政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工作情況匯報;赴新鄉、洛陽兩市考察學習了兩市科技創新工作開展情況;深入舞陽縣、郾城區等兩縣三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察看了雙匯集團、曙光健士、恒瑞淀粉、三劍客、源隆生物、賈湖酒業、中大恒源等二十余家高新技術企業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情況;分別組織召開了由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能科室負責人、高校科研技術人員、高新技術企業主要負責人、企業研發人員等參加的座談會,對我市科技創新工作情況有了較全面了解。在此基礎上,認真分析我市科技創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下一步工作進行了認真探究。
二、全市科技創新工作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著力集聚創新資源,認真培育創新主體、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推動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大力推進創新驅動體系建設,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一是注重政策支持。先后出臺了《中共漯河市委 漯河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意見》、《漯河市知識產權優勢企業認定和獎勵暫行辦法》、《漯河市研發投入提升和科技創新券管理辦法》等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建立了科技創新投入目標考核機制,制定了《漯河市加快產業集聚區提質轉型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保障體系逐步建立,科技創新發展氛圍日益濃厚。二是加強載體建設。鼓勵創建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重點提升技術轉移、專業咨詢和市場推廣等專業服務能力,有效引進科技企業進場孵化。目前,全市共建成創業孵化基地15家,其中省級2家;組建科技企業孵化器5個,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2家;備案眾創空間6家;培育星創天地4家;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區6家;就業創業扶貧基地11家。三是推進協同創新。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對接聯系,共建研究生社會實踐基地,積極開展產學研協同合作,解決技術難題。目前,全市共有創新型科技團隊26個;省級院士工作站3家。已建成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家,河南省國際聯合實驗室1家,培育省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家,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7家。四是培育高新技術企業。以科研院所和高校為依托,不斷培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目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30家,其中國家級40家,市級90家;創新型試點企業達到58家,其中省級21家,市級37家;省級創新龍頭企業1家,省級“科技小巨人”培育企業8家。
(二)高效農業發展水平有效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在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現代農業建設中發揮作用不斷增強。2017年,建立各類農作物高產示范及成果轉化基地 13個,通過集成技術推廣、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農業生產方式創新等措施,大力示范推廣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案哂透弋a穩產芝麻新品種漯芝16號和漯芝19號選育及應用”獲得河南省科技成果獎二等獎;“高產、矮稈、高出仁率花生新品種漯花1號的選育及應用”獲得河南省農科系統2017年度科技成果一等獎。申報省級科技項目6項,獲得河南省科普成果獎2項,國家專利14項。
(三)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一是做好頂層設計。編制出臺了《漯河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制定了“555沙澧英才引進”計劃,印發了《漯河市人才引進培養激勵暫行辦法》、《漯河市杰出人才評選辦法(試行)》等政策文件。二是注重人才引進。通過對口服務、校(院)企(單位)合作、短期服務、長期聘用等方式,加大市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引進使用力度。先后引進了一批以“千人計劃”專家、美國馬里蘭大學藥學博士郭旻彤,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后、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孫大帥博士為代表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來漯發展。
目前,我市新技術新產業顯現出良好發展勢頭,已成為推動我市工業經濟增長的新生力量。2017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38.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7%;全市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8億元,同比增長52.2%;2018年1—2月,全市規模以上生物醫藥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5.2億元,增長13.8%。全市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4.2億元,同比增長42.1%。
三、我市科技創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市科技創新工作得到較快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和服務作用。但是,與周邊兄弟地市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和我市經濟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制約發展的問題和困難。
(一)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不完善,對現有政策宣傳落實不到位。在對新鄉、洛陽兩市科技創新工作考察時了解到:兩市都結合自身發展情況,制定并落實了涉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完善金融支持體系、鼓勵各類主體創新、激勵創新創業人才、促進產業創新發展等多層次、多方位的政策措施,為科技引領、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創新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視察中了解到:我市雖然也出臺了一些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但這些政策大都轉自上級,有漯河地域特色的政策較少、覆蓋面較窄,對政策的宣傳和落實也不夠深入廣泛,新聞媒體和官方網站對此類政策鮮有宣傳,一些企業對支持企業研發、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不了解、或了解不多,沒能充分發揮應有的支持激勵作用。
(二)財政支持科技創新力度不夠,支持效果不明顯。雖然我市制定了財政支持科技創新的相關政策,但落實不到位。自2015年起,我市將科技三項資金轉化為科技創新投資基金,對于企業技術創新驅動和核心競爭力提升缺乏支持和鼓勵;雖然設立了科技創新投資基金,但基金數量不大,而且使用量小,占比較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研發經費中政府資金0.21億元,占比2.41%,對于發揮驅動企業做大做強、與資本市場對接的應有作用還有一定距離。視察中不少企業反映:政府資金支持力度相比周邊地市欠缺,對市級創新型科技團隊、專利申請等方面的獎勵力度不大,對科技研發人員的獎勵機制不靈活等。
(三)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突出。一是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少。據統計部門資料顯示,我市限額以上企業681家,高新技術企業130家,其中省級及以上高新技術企業40家,在全省2270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占比不足2%,居于全省18個地市中第15位。二是研發投入少。近年來,企業的研發投入雖逐年增長,但總體占比較低。2016年,我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為0.82%,低于全省1.23%的平均水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的2.5%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三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從總體上看,我市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依然較弱,很多企業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因而尚未真正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應用的主體??萍歼M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不高,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未能發揮,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尚未確立。
(四)科技創新人才缺乏,人才隊伍建設仍待加強。一是高層次頂尖人才匱乏。我市科技人才總量偏小,且大多集中在教育、醫療衛生領域,能夠支撐我市重點產業、重點學科、重大項目建設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嚴重不足,高水平研發團隊和領軍人才匱乏,高層次的創新創業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引進困難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失問題;二是引才聚才平臺不足。目前,我市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本科院校,科研院所也只有農科院一家,高??萍紕撔氯瞬排囵B基礎還比較薄弱,與產業需求結合不夠緊密,加之我市高科技和創新型企業偏少,科研人才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業流動的比例較小,制約著企業科技人才隊伍的發展。
四、促進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建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縱觀當今世界創新型國家和地區,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其發展的主導戰略。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國際、地域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要想在競爭中贏得主動,必須加快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逐步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一是要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要切實增強對科技創新重要性的認識,把創新放在核心和引領地位,加強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搶抓推進科技創新的戰略機遇,深入實施科教興市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二是要強化政策支撐。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發展經驗,結合我市創新發展的實際需求,建立并逐步完善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和鼓勵科技創新的配套措施,構建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三是要注重政策宣傳和落實。大力宣傳、認真落實國家、省、市科技創新政策,為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培育企業成長為創造新技術、新業態、提供新供給的生力軍提供服務和保障。
(二)加大科技資金投入力度,提升我市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加大財政科技的投入與管理使用。要把科技創新投入作為重要的戰略投資,建立健全財政科技投入逐年穩定增長機制,通過財政投入帶動全社會研發經費顯著增長;要將財政科技經費重點用于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高新技術產業化、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和重大科技項目攻關等方面,提升研發經費投入的針對性和使用效率。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的引導和拉動作用,引導、鼓勵企業和社會投入科技創新,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政府財政投入為導向,以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信貸為支撐,社會投入為補充的科技投入機制,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多渠道投入的格局,不斷提高全社會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例。三是要促進產學研結合和科技成果轉化。搭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合作橋梁,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同企業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緊密型合作關系,促進科研成果、專利技術轉化,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和核心競爭力,促進科技服務業等新興業態、新興產業發展。
(三)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全面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提升企業科技創新意識。要采取政策引導、主體培育、交流培訓、創新引領、平臺打造等方式,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意識。二是要著力培育高成長型工業企業。高成長型工業企業是創新驅動的“主力軍”,是經濟持續增長的“穩壓器”,是最有活力的經濟群體,要精心選擇、用心培育一批高成長型工業企業,使其逐步發展成為創新的領軍者和風向標。三是要助力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快速成長。中小微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是就業的主渠道,在繁榮經濟、吸納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新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找準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和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結合點,加強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政策扶持,切實解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困難與問題,拓展中小微企業成長空間。
(四)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人才支撐。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切實增強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一是要逐步完善人才引進、培養機制。結合人才引進、留住難等問題和我市實際需求,進一步完善創新型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機制,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設項目、重點學科和科研基地,加強創新型人才梯隊建設;二是建立并逐步完善科技獎勵制度。要認真貫徹國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方針,按照《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規定,建立并逐步完善科技獎勵制度,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我市科技創新工作開展;要借鑒兄弟地市對科技創新作出貢獻人員的獎勵辦法,對科技成果完成人、為科技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或團隊進行獎勵,激勵科研人員投身科研,安心科研。三是要加強人才載體建設。加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載體建設,為科研人員創造利于發展的環境。四是要加大科普宣傳和技能培訓力度。廣泛開展科普宣傳和技能培訓,進一步突出科普工作的大眾性、基層性、基礎性,全面提高群眾科學素質和職工職業技能素質,培養出一批高素質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