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1-07來源:
——2018年1月4日在漯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農工委主任 郭國輝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市人大常委會評議調查組委托,報告對市水利局工作評議調查情況,請予審議。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17年工作安排,從去年11月上旬開始,在周學功副主任的帶領下,市人大常委會評議調查組認真學習有關水利法律法規、政策和業務,研究制定評議工作實施方案,精心組織開展評議工作。先后組織召開了評議工作動員會,聽取了市水利局工作匯報,通過發放征求意見表、設置意見箱、網上設立電子郵箱、在媒體上發布公告、召開座談會、個別座談、查閱卷宗和明察暗訪等形式,廣泛征求對水利工作的意見。共征求到意見建議80多條,主要集中在農田水利、農村飲水安全、南水北調、水系建設、防汛排澇等方面,評議調查組認真歸納整理,并及時向市水利局進行了反饋。市水利局對評議工作高度重視,對反饋的意見建議及時制定整改方案,切實抓好整改。評議調查組在綜合分析討論的基礎上,形成了評議調查報告。
一、對市水利局工作的基本評價
評議調查組認為:2016年以來,市水利局在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積極踐行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高度關注社情民意,依法行政,扎實履職,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全市水利事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水利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市水利局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發展水利事業的重要舉措,在編制“十三五”水利規劃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水利投資政策,先后上報了中小河流治理、滯洪區建設、病險水閘除險加固、重點區域排澇能力建設、城市應急備用水源、生態水系建設等一系列水利項目,為我市水利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目前,全市機井擁有量49871眼,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15萬畝、除澇面積達到147萬畝、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3萬畝,農田灌溉、排澇設施體系不斷完善,抗災能力進一步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到穩定提高。
(二)民生水利成果進一步顯現。市水利局始終把民生水利擺在首要位置,大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1156個行政村198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占農村總人口的92.1%,其中169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用上自來水;臨潁縣、源匯區、召陵區實現了村村通自來水,改善了農村居民的飲水條件,讓廣大農民群眾實實在在地享受到水利改革發展的成果,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市群眾最滿意的民生實事。南水北調配套工程主管網全部貫通,8個受水廠有7個實現通水,通水率在全省排序第二。通水兩年來,市區和舞陽縣、臨潁縣7個水廠已經累計供水5260多萬方,受益人口達100多萬人。
(三)水資源管理進一步加強。認真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扎實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印發了《漯河市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漯河市創建節水型城市實施方案》。大力推進公共管網范圍內自備井關閉工作。積極推進河長制工作,制定出臺了《漯河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完成對全市境內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和水域面積500畝以上湖泊的全面普查,制定了51條河(湖)名錄。初步建立了流域與區域相結合的市、縣區、鄉鎮、村居四級河長體系。
(四)生態水系建設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全面啟動。緊緊圍繞建設中原水城目標,把生態水系建設作為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大事要事來抓,積極謀劃,加強調研,組織專家編制了生態水系建設總體規劃,沙澧河大二期、幸福渠連通工程、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生態水系正在實施。
(五)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提升。認真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先后制定了《漯河市水行政執法人員道德規范》《漯河市水行政執法監督檢查制度》等36項規章制度;建立了行政執法責任制、錯案追究制、依法賠償制、評議考核制和巡回檢查制,公開執法程序,把執法責任落實到人,形成了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工作格局。在執法過程中,水利執法人員自覺做到持證上崗、亮證執法,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執法水平不斷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市水利局雖然為我市水利事業發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農田水利建設存在短板。一是重建輕管問題突出。管護人員和管護經費不足,維護管理責任落實不到位,建、管、用脫節,不少水利設施有人建、無人管,有人使用、無人維修;一些田間溝渠年久失修,有的人為填埋,導致排澇不暢,加之秋季集中降雨較多,出現了去年秋季大面積內澇現象,造成糧食減產。二是水利設施分布不均。有項目安排的地塊,各類水利設施較為齊全,沒有投放項目的地方,水利設施體系比較薄弱,有些地塊缺井問題突出。
(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仍需提升。保障群眾吃水安全,是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市大部分農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但仍有107個行政村17萬農村居民沒有用上自來水。一些已經通上自來水的村供水規模不大,管理水平不高,效益發揮不明顯。
(三)南水北調沙北引水工程進展遲緩。加快解決市區三水廠通水問題,既是一項重要任務,又是一件民生大事。我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主管網2015年已貫通,由于穿越沙河工程出現問題停工,三水廠至今未通上南水北調水,雖然市水利局、市南水北調辦積極協調,但目前施工方案仍未確定。
(四)防汛工程體系建設不容忽視。我市位于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中游,澧河上游興建燕山水庫后,緩解了我市汛期防洪的壓力,近年來,我市沒有發生大的洪水。調查中了解到,我市沙、澧、潁主要防汛河道仍有多處險工險段隱患,已成為我市防洪安全的軟肋,需要認真加以解決。
(五)生態水系建設總體規劃尚未完成。我市是中原地區唯一兩條河流穿城而過的城市,具備良好的生態水系建設基礎,已把生態水系建設列入了“十三五”規劃,但我市生態水系建設與先進城市相比已經遠遠落后,目前水系總體規劃編制尚未完成。
三、工作建議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是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做好水利工作,是市政府和市水利局的重要職責。為切實解決我市水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升水利支撐和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提出如下工作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市政府及市水利局要積極搶抓國家政策機遇,大力爭取農田水利項目資金,著力解決農田水利建設中的薄弱環節,不斷夯實農田水利設施基礎;要建立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穩定增長的機制,發揮政府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將水利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加大地方財政投入,重點解決不能納入上級治理規劃、又關乎群眾生產生活的農田水利建設問題;要認真貫徹落實《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農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意見》,推動各項措施要求落地實施,明確管護主體、管護責任,落實管護經費,促進工程長期良性運行;市、縣(區)水利部門要加強業務指導和技術服務,不斷提高管護人員的素質和管護水平;要充分調動基層組織和干部群眾的積極性,讓基層組織和干部群眾主動參與到農田水利建設管理中來,形成農田水利建設管理工作強大合力。
(二)全面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要把解決我市剩余17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擺上議事日程,認真研究,制定方案,切實加以解決。市、縣(區)政府要把農村飲水安全建設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優先安排,用2—3年的時間,到2020年實現全市村村通自來水。同時,要積極探索完善農村飲水工程管護機制,強化政府引導,鼓勵承包、租賃經營,大力推進市場化運作。要加強農村供水隊伍建設和人員培訓,強化水源地保護和水質檢測,不斷提高農村供水的規范化、專業化水平,確保供水效率和水質質量。
(三)加快推進南水北調沙北引水工程建設。市政府及市水利局要集中力量解決南水北調沙北引水問題,加強與省有關部門的溝通對接,在科學論證、比選的基礎上,抓緊研究確定南水北調沙北引水工程施工方案,盡快開工建設,確保2018年年底讓沙北群眾吃上丹江水。
(四)持續做好防汛工作。鑒于我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大的防汛責任,要始終繃緊防汛抗洪這根弦,杜絕麻痹大意和僥幸心理,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救大災,未雨綢繆,及早著手,嚴格落實防汛責任制,切實做到思想到位、責任到位、組織到位、措施到位,確保安全度汛。要認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環節,摸清問題底數,深入調查研究,對于影響防汛安全的險工隱患,分類排隊,制定整治方案,分批分期逐步解決;對于暫時不能解決的,建立完善應急預案,確保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確保關鍵時刻不出問題。
(五)統籌推進生態水系規劃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而生態水系建設又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和支撐。我市自然條件優越,境內地勢平坦,河流眾多,水網密布,特別是沙河、澧河貫穿全境并在市區交匯,水資源較為豐富。要充分利用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加快推進生態水系建設,努力構建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環境,讓中原水城建設成果早日造福全市人民,讓生態宜居名城更加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