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1-06來源:
——2018年1月4日在漯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農工委主任 郭國輝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代表第四督辦組,向常委會報告代表所提重點建議集中督辦情況,請予審議。
按照市人大常委會的工作安排,2017年11月以來,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學功帶領第四督辦組,對市七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市人大代表所提的《關于進一步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力度的建議》《關于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建議》辦理情況進行了認真督辦。兩個建議的領銜代表全程分別參與了督辦活動。第四督辦組先后聽取了市教育局、市文明辦等部門關于建議辦理情況的匯報,進行了座談交流,并實地察看了臨潁縣大郭鄉第二中學、經濟技術開發區后謝鎮孫店村、郾城區孟廟鎮八里村等農村教育發展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進一步促進了建議的辦理落實。總體來看,市教育局和市文明辦等建議承辦部門,對建議辦理高度重視、迅速安排,措施行之有效,效果明顯,督辦組給予肯定,建議領銜代表也比較滿意。
一、關于進一步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力度的建議辦理情況
該建議由市人大代表路文華等10位代表聯名提出,提出主要問題7條,建議7條。2017年以來,在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進一步加大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范圍和力度,完善了體制機制,使全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有了較大提升,全市1263個行政村實現了衛生整治全覆蓋,示范村、達標村的比例分別達到48%和62%。
(一)措施及成效
一是加強領導,強化工作督導。市政府成立了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指揮部,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市、縣、鄉、村分別成立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去年以來,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指揮部認真研究代表們提出的問題建議,組織現場督導觀摩4次,抽調成員單位集中檢查8次,召開現場會、推進會、講評會等不同類型的會議6次,結合農村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有效地促進了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開展。
二是出臺文件,加大引導力度。針對代表提出的部分村莊存在臟亂差狀況的問題,下發了《漯河市陳年垃圾排查清除工作通知》《關于開展農村垃圾集中整治月活動的通知》;針對代表所提排水不暢、垃圾無固定堆放及處理問題,出臺了《農村坑塘修復和保護的通知》;把村莊道路暢通作為人居環境示范村驗收重要考核標準;在《漯河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方案》《漯河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檢查驗收評分細則》等有關文件中對農村保潔隊伍建設作出明確規定;出臺了《漯河市2017年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督導檢查方案》《漯河市2017年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資金獎補管理辦法》,市縣兩級對工作落實情況及時進行督導檢查。
三是狠抓治理,嚴格考核驗收。開展了積存秸稈集中清理、農村陳年垃圾排查和治理、村莊積水問題治理等幾項全市性的集中活動。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指揮部組織各成員單位按照《督導檢查方案》,采取月督導、季觀摩、半年講評、年終考核總結等方式,對各縣區、各鄉鎮進行考評,有力地促進了農村人居環境工作進程。
四是配套資金,開展重點扶持。針對代表所提資金保證缺口大等問題,市財政今年配套1500萬元專項資金,按照《資金獎補管理辦法》,用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獎補,鼓勵各鄉鎮、各行政村自籌資金,用于支持農村人居環境建設。
五是開展宣傳,提高群眾參與。針對代表所提個別村民參與農村環境整治的積極性不高問題,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指揮部辦公室采取印發宣傳冊、倡議書,在農村刷寫固定標語和墻體漫畫等形式進行宣傳,提高群眾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在《漯河日報》開設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建設美麗鄉村”專欄,創辦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簡報,宣傳報道先進做法、典型經驗。去年以來,已在河南日報農村版、漯河日報刊發宣傳文章17篇,發送手機報20期、工作簡報20期,印發宣傳冊8萬頁,刷寫標語和墻體漫畫6000多幅。
(二)存在問題
一是基礎設施不健全。我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處于起步階段,道路交通、基本生活設施建設,尤其是環衛基礎設施嚴重不足。一些鄉鎮、村莊缺少必要的無害化垃圾處理場和垃圾中轉站,在垃圾處理上多是采取直接填埋或自然堆放的方式,嚴重影響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
二是資金籌措難度大。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雖然近年來各級財政加大了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投入,但由于市級財政投入有限,縣鄉財力薄弱,大多數村莊無集體經濟收入,沒有形成多渠道投入機制。
三是技術處理水平有限。就全市實際情況看,農村生活垃圾的“出路”問題和生活污水的環保處置問題,特別是垃圾減量無害化處理問題,仍然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亟待破解的瓶頸,急需技術層面的支持。
(三)工作建議
一是科學規劃,加大農村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市政府要統籌考慮排水、排污、綠化、雜物堆放、畜禽養殖等農村實際問題,合理規劃農村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和垃圾中轉站等基礎設施。要制定政策,制訂年度實施計劃,支持農村環衛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我市農村環衛基礎設施不足的局面。
二是加大保障,建立農村環境治理與管護的長效機制。市政府要逐年加大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經費投入,在加大政府資金保障的前提下,建立市、縣鄉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示范村建設,探索適合農村環境整治的新辦法,建立可行管用的長效機制。
二、關于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建議辦理情況
該建議由市人大代表李艷提出,提出主要問題3條,建議3條。市政府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代表所提建議,積極開展工作,認真落實國家有關政策,有力促進了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本件重點建議的督辦,督辦組采取的形式是,與農村義務教育發展情況的視察活動同步進行,關于全市農村義務教育發展情況,市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已作出審議意見。
(一)措施及成效
一是預算編制傾斜于農村學校。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2010年以來,中央已下達專項資金7919萬元對26所農村初中進行改造,新建宿舍、餐廳、衛生間、活動場地71204平方米。落實“全面改薄”工作要求。預計2018年將完成我市 350個“全面改薄”規劃改造項目,目前已開工建設129532平方米,開工率為100%;竣工面積為104506平方米,竣工率為80.68%;完成設施設備購置4726萬元,完成率為100%。落實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含民辦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并對農村學校進一步傾斜。做好“十三五”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和寄宿制學校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實施農村教師周轉房建設工程,改善農村教師住房條件。
二是加強農村師資力量引進。各級政府將對現有農村教師編制實行動態控編,同時健全教師長效補充機制。切實解決教師結構性缺編、老齡化嚴重問題。2017年招錄農村特崗教師425名、爭取全科教師培養計劃73名,解決農村教師總量富裕而體音美等學科教師不足問題。
三是關愛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繼續落實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對義務教育學生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補助生活費。2017年,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達1335.2萬元。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學前兒童年生均600元標準補助保教費,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行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普通高中階段學生,在國家要求免學費的基礎上進一步免除住宿費。在中小學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存在問題
雖然市政府及市教育局高度重視農村教育發展,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基礎設施有待改善。我市農村中小學校辦學條件縱向比有了改善和提升,美化硬化標準還不是很高,與城市學校相比差距很大,與經濟情況好的地區相比,差距更大;一些學校教室、桌椅破舊,電教室、體育室、美術室、音樂室、圖書閱覽室等功能室和電教器材缺乏,一些寄宿制學校宿舍樓老舊,宿舍擁擠、條件差,缺少餐廳等配套設施。
二是師資力量薄弱。一方面農村學校留人問題突出。雖然農村學校教師年年招、年年補,但是愿意扎根農村,奉獻農村教育事業的教師少,年輕教師少,教師想方設法往城里調,空編空崗現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學科結構性缺員。農村學校體音美英和科學課教師普遍缺乏,許多學校不能按教學大綱開齊開足這些課程等,偏遠鄉村問題更突出,農村學校活力和后勁不足。
三是留守兒童綜合施教問題突出。據有關部門統計,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占70%左右。父母外出使得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懷、情感教育、日常教育等家庭教育缺失、安全監管不到位、家校不能有效溝通等,直接導致留守兒童、少年性格內向、社交意識和能力較弱、情感發育不良、安全隱患增多等問題。
(三)工作建議
一是著力改善辦學條件。要研究出臺推動我市農村教育發展的意見,強化有關部門的工作責任和縣區主體責任。科學編制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規劃和專項規劃,合理布局農村中小學校。加大投入,加強農村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村辦學水平。
二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要加強思想教育,增強農村教師扎根農村、服務農村教育事業的意識。探索建立農村教育任務相適應的教師補充機制,加大教師招聘力度。完善激勵機制,著力改善農村教師工作、生活條件和待遇,讓農村教師安心農村教育工作。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交流,提升農村教師素質和能力。
三是關愛留守兒童。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要建立并不斷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進一步強化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責任,引導、整合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中來。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救助保護機制,及時解決留守兒童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凈化學校周邊環境。監督周邊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守法經營,嚴格落實未成年人禁入等相關法律法規,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安全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