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10-31來源:
關于貫徹落實《漯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對市人民政府〈關于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情況的報告〉的
審議意見》情況的報告(書面)
——2016年10月27日在漯河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上
市政府食安辦主任、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 王景昌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受市政府委托,現將《漯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市人民政府〈關于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情況的報告〉的審議意見》的貫徹落實情況報告如下,請予審議。
2016年是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和“食品安全戰略”的開局之年,也是全市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全面建立后,鞏固監管基礎、創新治理體系、推動全市食品監管跨入新的發展時期的關鍵之年。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在市人大的監督指導下,在市食安委相關成員單位的共同努力下,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按照“四個最嚴”的基本要求,筑牢食品安全底線。按照《審議意見》的要求,市政府多次組織相關部門召開聯席會議,嚴格落實監管部門職責,有效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一、全市農產品基本情況
目前,全市有34個種植業產品,6個水產品通過國家無公害產品認證,21個農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1個農產品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三品一標”(三品指國家無公害產品、國家綠色食品、國家有機食品;一標指農產品地理標志)規模達到75萬畝,總產量達到150多萬噸,通過國家相關部門認定的無公害蔬菜基地達58.5萬畝,綠色蔬菜基地面積達5.6萬畝,有機蔬菜基地面積500畝,綠色蔬菜產品16個,全市200畝以上的標準蔬菜園區48個,500畝以上蔬菜園區18個,1000畝以上規模菜園7個,其中8個蔬菜園區被確定為國家級蔬菜標準園區,建立各類種植業標準化示范區27個(其中省級9個,市級18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標準化覆蓋率達到95%以上。糧食總倉容394.8萬噸,經濟林面積4.65萬畝,果品產量8.2萬噸。養殖場8000多家,無公害畜產品獲證企業57家。市區現有農貿市場12個,內有食品加工經營主體2152戶,干鮮果蔬經營主體1364戶,畜禽肉經營主體437余戶,水產品經營主體251戶。
二、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健全機制
農產品質量安全涉及多個部門,今年,我們調整充實了食安委成員單位,由原來的24個部門增加到29個,職責進一步明晰。完善聯席會議制度,每季度召開由市食安委相關成員單位和縣區食安辦參加的座談會議;根據需要適時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相關工作。與農業部門、菜辦簽訂食用農產品監管部門合作協議,健全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管理的無縫銜接機制,明確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監管邊界和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相關主體義務,以及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具體要求。以農資經營市場清理整頓為基礎,規范農業投入品使用;以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為重點,大力創建“三品”核心示范區;以健全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及檢驗檢測體系為手段,加強對農產品生產及流通過程的監控;以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為突破口,科學制定農產品的產地安全管理、生產銷售檔案、包裝標識、市場準入、質量安全監測、質量安全信息管理等六項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農資經營管理、農資經營人員守則、農資經營承諾、農資經營八不準等四項農業投入品管理制度。充分發揮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中心、國家肉質品檢測中心、食品藥品檢驗所以及快速檢測設備的功能,實現檢測資源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復檢測,逐步形成“政府監管、企業自律、農民自為”的監管機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蔬菜檢測工作的補充管理規定》和《檢出不合格蔬菜管理規定》,對進入我市銷售的蔬菜天天檢測,對檢測結果進行公示,對不合格的蔬菜進行銷毀或無害化處理。前三季度,全市農產品抽檢合格率99.7%,畜產品抽檢合格率99.3%,流通環節抽檢合格率92.5%,進出口環節農畜產品抽檢合格率99.6%。
三、突出重點,加強整治,推進監管全覆蓋
(一)加強農產品源頭監管。按照抓源頭、控過程、把終端、守關口的要求,推進查處與預防、人管與技管、管產品與管能力相結合,嚴把原料準投關、市場準入關和產地準出關,與農資經營部門簽訂《農資誠信經營承諾書》。開通運行“12316”三農熱線,開展 “三品一標”標志使用專項檢查,重點對獲證單位生產情況實施全程監管。以種植業產品生產基地備案制度、標準化生產管理制度及產品可追溯制度為手段,以強化種植業產品質量監測為保障,對核心區種植業產品生產企業選派專人進行重點監管,實時掌握相關情況,對產品的生產過程進行全面監控,建立相關生產記錄,完善質量安全責任追溯制度,定期開展相關監管巡查工作。
(二)加強庫存原糧管理。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糧食重金屬污染治理的意見》要求,全面開展糧食重金屬污染治理行動,積極做好污染糧食收購處置工作,有效防止流入口糧市場,做到“有倉必到,有糧必查、有賬必核、查必徹底,不留死角、消除隱患”;嚴格落實“一符三專四無四落實”(即:賬實相符,專人管理、專倉存放、專賬記載,無霉變、無鼠雀、無蟲害、無事故,落實品種、質量、數量、地點),從糧食出入庫、糧食倉儲管理、質量管理、原糧衛生管理、糧情檢測、熏蒸施藥、防火防盜、巡邏值班等環節,規范糧食管理的工作流程,做到糧食倉儲管理有規可依。今年以來,入駐檢查原糧倉儲和糧油加工企業120余次,查處食品安全隱患18起。全市庫存糧食實現機械通風達100%,采用環流熏蒸技術達25%,采用糧情電子檢測技術達50%,多數企業應用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科學儲糧技術,全年“一符四無”率達98%以上。
(三)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管控。以創建國家級出口豬肉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為目標,以開展六項整治行動和畜牧養殖污染治理百日攻堅行動為抓手(肉及牛羊肉規模養殖“瘦肉精”、獸藥市場及獸用抗菌藥、生鮮乳、飼料及飼料添加、雞蛋質量安全、生豬屠宰),啟動畜產品質量安全清源行動。市食安辦與市畜牧局聯合出臺了《漯河市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聯席會議及聯防聯動制度》,對所有涉畜生產經營單位實施“兩書、兩制”,對涉牧企業主體責任一年一告知,承諾書一年一簽訂。嚴格飼料、獸藥、畜禽和生鮮乳收購及運輸行政許可,嚴把準入門檻。強力推進飼料、獸藥產品二維碼標識制度,實現質量安全溯源管理,把住源頭安全關。監督指導養殖場(戶)健全養殖檔案,科學使用飼料獸藥,嚴格落實休藥期制度,把住生產過程安全關。加大收購販運環節監管力度,把住流通環節關。組織規模畜產品生產企業開展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對生豬定點屠宰企業進行了拉網式排查,“嚴把五關、做好五登記、實現五個100%”(即:入場核查關、檢疫申報關、宰前檢查關、宰后處理關、出場驗章關;進場登記、待宰巡查登記、屠宰檢疫登記、定期消毒登記、無害化處理登記;屠宰動物持證率和戴標率100%、待宰動物按時巡查100%、同步檢疫率100%、動物標示回收率100%、進入流通環節動物產品持證率和病害動物及其產品無害化處理率100%)。目前,全市累計檢查各類養殖場3280家次、飼料生產經營企業264家次,獸藥生產經營企業369家次,瘦肉精監督抽檢6.5萬多批次,其中產地檢測近2萬余批次、屠宰檢測4萬余批次,抽檢飼料樣品119批次,查處不合格飼料2噸;抽檢獸藥樣品129批次,獸藥殘留監測294批次,無害化處理病死生豬1.8萬頭,端掉私屠濫宰窩點1個,查獲不合格肉品200多公斤,注水藥物盒190個。
(四)加強農產品市場整治。堅持日常整治與專項整治相結合,市場整治與使用監控相結合,深入持久開展畜禽水產品“五整治一打擊”和農資市場整治行動,嚴厲打擊生產、銷售五種禁用高毒農藥行為。一是強化三個重點。突出重點農時,在農事關鍵季節,有針對性地開展農產品質量專項整治和打假活動。突出重點品種,確保全市種子、農藥、肥料、獸藥飼料等農業投入品100%達到監管。突出重點檢測項目,對市場上銷售的具有代表性的以及群眾反應較多、問題突出的區域或企業的品種進行重點抽檢。二是轉變農資監管方式。充分發揮信用監管機制在農資市場監管中的基礎作用,落實企業信息公示、企業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企業黑名單等制度,強化信用約束。采取行政指導、行政約談、行政告誡、信息公示等方式,加強日常規范管理。三是加大查處力度。保持對銷售假冒劣偽農資等違法行為的嚴管、重打高壓態勢,嚴格落實“五查處”制度(即:查處農資銷售中摻雜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等行為;查處肥料產品虛假標注有效成分、標稱具有農藥功能、標簽標識混亂等違法行為;查處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擅自使用他人企業名稱或者姓名等惡意攀附他人商譽的行為;查處制作發布虛假違法農資廣告行為,嚴禁利用廣告對產品質量、功效和適用范圍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查處假借廠家直銷、送貨下鄉、農技服務、科技宣講等名義走村串戶,非法銷售假冒偽劣農資的違法行為)。
(五)扎實推進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我市被商務部、財政部批準為全國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第四批試點城市以來,市委市政府對項目建設高度重視,成立了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關于加快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和《漯河市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工作計劃》,項目建設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指揮大廳與中心機房已經建設完成,城市管理平臺與中央管理平臺成功對接,2家屠宰廠、7家農貿市場、16家連鎖超市門店、19家團體采購單位、10家酒店、9所學校已經建設完成,已上傳中央管理平臺有效數據3萬余條。
(六)推動“一縣一品”、“一縣多品”的產業發展。按照省政府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創建“一縣一品”、“一縣多品”的要求,結合出口倍增計劃的實施,我市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尋找工作結合點,圍繞壯大經濟實力,扎實推進“一縣一品”、“一縣多品”創建工作。在全省率先以市級名義創建國家級出口豬肉質量安全示范區,舞陽縣在實現農食產品出口“零突破”的基礎上,提出創建省級出口食用菌質量安全示范區。圍繞我市國家級出口豬肉質量安全示范區和舞陽縣出口食用菌質量安全示范區創建,深入臨潁、郾城、召陵的3個養豬協會和文峰鄉、太尉鎮等5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開展專題調研,了解養殖用藥、先進技術應用和食用菌品種改良情況,到臨潁金臺橋蔬菜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抽取基地土壤和水樣進行監控,掌握重金屬、農藥殘留情況。
(七)推進出口食用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創建。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出口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考核實施辦法》要求,市政府結合實際,積極申報創建出口豬肉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和出口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經過規范化建設,兩個示范區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省促進食用農產品出口聯席會議辦公室考核組對我市出口豬肉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和舞陽縣出口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進行考核時,對我市的創建工作給予了肯定。
四、加大投入,強化服務,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參照國家、省里的有關標準,組織專家制定了我市配套的生產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共匯集整理推廣各類農業標準238項(其中國家標準56項、行業標準86項、河南地方標準30項、漯河地方標準66項),健全了小麥、玉米、生豬等8種主導農產品標準體系。按照完善市級、健全縣級、加強鄉級檢測機構建設的總體規劃,初步建立了以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為龍頭,縣檢測中心為骨干,鄉鎮區域農技推廣服務站為基礎,生產經營企業質量安全檢測室為補充的四級檢驗檢測體系。市質檢中心經過盲樣測試,通過了質檢能力驗證,具有承檢土壤、肥料、農藥、農殘四個大類、80個參數、118個項目的能力,年檢測各類樣品4000多個。全市已全部建成24個鄉鎮區域農技推廣服務站。針對農業用種、用藥、用肥高峰期以及農資銷售旺季的實際,做好農資打假護農行動,檢查農資企業832個,整頓市場29個,有力凈化了農資市場,確保農民能夠用上放心農資。加快推進林業標準化建設步伐,認真推廣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為主的安全生產技術,抓好示范基地建設,嚴格實行標準化生產管理。由市質監局審定的鮮食葡萄、杏、石榴、桃、梨、柿、棗等7個無公害果品生產標準已經發布實施。
五、強化宣傳,營造氛圍
一是堅持宣傳的法治化。食安辦聯合食安委20多家成員單位,開展了以“尚德守法、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法治化水平”為主題的食品安全宣傳活動。針對新《食品安全法》的實施,副市長栗社臣在漯河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市食藥監管局黨組書記李俊卿對《食品安全法》的修改回答了記者提問,在漯河日報開辟專欄對新食安法進行解讀。二是堅持宣傳的多樣化。以宣傳貫徹新的《食品安全法》為契機,集中約談11家農貿市場主體開辦方,采取以會代訓方式,召集農貿市場開辦者及食用農產品經營代表,對《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進行集中學習,編印《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須知》手冊5000余本,免費發放到食用農產品經營者手中。利用“12316”三農服務熱線以及電視、廣播、網絡、報刊、宣傳單等手段,組織力量深入農村,加強面對面、點對點的宣傳培訓,普及農資法律法規,增強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誠信守法意識,推進誠信建設,曝光典型案例,營造全社會關心和支持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產品的良好氛圍。三是堅持宣傳的常態化。聘請法律專家對示范戶、種田大戶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農藥管理條例》等法律知識的培訓、學習,宣傳普及農業標準化生產、農藥安全使用、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三品一標”認證登記、假冒偽劣農資鑒別等質量安全知識,有力提高了科技示范戶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漯河把“菜籃子”打造成真正的民生工程的做法被《河南日報·農村版》進行了報道;我市現代畜牧業發展“漯河樣板”的先進經驗,被河南電視臺、河南日報、《半月談》雜志和省政府《決策與探索》進行了專題報道。四是堅持宣傳的多元化。我市是全國肉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的試點城市,今年以來,各相關職能部門在雙匯廣場、黃河廣場、煙廠花園等人流密集處,以擺放宣傳版面、發放宣傳彩頁等形式,開展大型宣傳。在市區80多家雙匯連鎖店和40多家雙匯加盟店放置宣傳彩頁5萬余份;在漯河經濟電視臺錄制了七期系列報道;與漯河市廣播電視臺合作,錄制專題宣傳片,在《大美漯河》欄目每周播出四次;制作形象宣傳片,在電視臺廣告C段每天播放,對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進行全方位解讀。在蔬菜市場、超市、城鄉結合部張貼《漯河市人民政府關于實行無公害市場準入制度的通告》6000余份,向菜農無償發放“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要點”、“漯河市無公害蔬菜銷售指南”和“無公害蔬菜農藥使用規則”等宣傳資料15000余份。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上級要求和群眾期望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量非常大,執法力量不足,執法裝備落后。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檔次低、數量少、規模小,發展速度慢、分布不均,其示范、輻射、帶動效應差。從事畜產品生產經營者的成分比較復雜,監管難度較大。農產品監管仍然是政府監管“一條腿走路”,行業自律作用尚未有效發揮,社會監督力量尚未激活,社會共治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今后,我們將進一步抓好《審議意見》的貫徹落實,在市人大的的關心支持和監督指導下,創新思路,揚長避短,強化措施,按照生產標準化、發展綠色化、經營規模化、產品品牌化、監管法治化的的要求,努力推動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再上新臺階,為打造最具有競爭力的食品名城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