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10-31來源:
關于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建設和發展情況的報告
——2016年10月27日在漯河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上
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市政府辦公室主任 鈕 盾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建設和發展情況,請予審議。
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總規劃面積173平方公里,2010年12月經省委、省政府正式批準設立,是局部區域科學發展、城鄉一體,率先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綜合實驗示范樣板區,也是體現城鄉一體、產業融合、統籌發展的復合型功能性區域。
近年來,特別是2015年元月份屬地管理以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的監督支持下,在市直各部門的大力幫助下,示范區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積極探索現代城鄉體系、現代產業體系、公共服務均等化、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等“五個先行區”要求,突出臨港產業園的帶動作用,著力推進區域高端服務區、文化教育科技產業園區和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積極應對宏觀環境壓力,努力克服困難、持續解決問題,邊搭建機構、邊組建隊伍、邊規劃建設,實現了整體工作全面鋪開,重點工作統籌推進。一年多來,簽訂投資合同項目10個,總投資104.6億元;實現各類融資21億元;開工建設了三批13個重點項目,總投資47.9億元;多方協調批復土地1240畝,征遷土地2506畝,整治土地1000畝,依法拆除“雙違”10多萬平方米,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64萬元。榮獲全省重點項目觀摩小組第2名,被評為全省平安建設工作先進開發區,發展的后勁和動力進一步增強,開發建設成效初步顯現。
一、高樹發展目標,狠抓規劃科學編制完善。產業發展規劃方面,堅持以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為主題,實施5大板塊組團發展,推動農業、工業、服務業聯動多元發展。圍繞“十三五”發展,確立了“5131”工作目標,即: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0億元,建設100個重大項目,到2020年,全區營業收入300億元,稅收10億元以上,力爭在全市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力顯著提升,成為全省最具發展活力的示范區之一。城市總體發展規劃方面,由上海同濟大學歷經兩年多努力,全面編制完成了總規,并報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同時,注重總規與各項專項規劃的無縫套合,編制完成了區域高端服務區控規和城市設計、臨港產業園、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專項規劃和黑龍潭鎮總規、控規。下大力氣協調調整土地利用規劃,緩解了臨港產業園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
二、堅持引育并重,狠抓招大引強和培大育強。一方面抓引進,圍繞功能定位和發展布局,出臺招商引資工作目標和行動計劃,積極走出去拜訪企業,全員招商、小組招商、駐地招商、節會招商、親情招商等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千方百計招引項目,千方百計簽約項目。僅2016年上半年,就包裝超10億元龍頭型、基地型、概念型重大招商項目12個,簽約超億元項目10個,超10億元項目3個,超30億元項目1個,新引進國內500強企業投資項目兩個:傳化集團投資的漯河傳化公路港項目,昊華駿化集團投資的倉儲物流項目。投資15億元、占地2000畝的武漢鐵路局臨港鐵路物流基地項目,投資2億元、占地100畝的優質農產品電商產業園項目,占地100畝的保稅物流中心等重點項目,正在加快推進。另一方面抓培育,出臺政策,鼓勵現有企業做大做強。區內現有規模以上企業12家,其中“1351工程”企業3家。研究出臺了支持區內工業企業搬遷改造的十條措施,規劃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園區,制訂了入駐園區項目管理辦法,在行政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環境、經營環境等方面給予重點保障,鼓勵扶持現有企業做大做強,實現集群集聚發展。
三、實施領導分包,狠抓重點項目推進。2015年10月,屬地管理僅9個月,示范區首批總投資7.8億元的5個項目開工建設,標志著示范區開發建設正式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今年2月份和7月份,又先后開工建設了兩批8個重點項目,總投資40.1億元。包括牡丹江路、牡丹江路沙河大橋、龍江路、漯河傳化公路港物流項目、中部跨境e貿易漯河產業園、北京萬里偉業豫中南倉儲物流、河南鄉土樹種植物園等,全部實行了“一個項目、一套班子、一個臺帳、一抓到底”的四個“一”工作機制,包手續辦理、包問題解決,積極幫助企業協調項目立項、手續辦理、規劃審批等事項,解決企業發展的實際困難,為項目建設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強保證。隨著以上項目的加快實施,示范區的開發建設已經由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轉入基礎設施、產業培育和新城開發等各項工作齊頭并進、快速推進階段。項目建設的順利推進,充分放大了省市撥付9000萬元發展資金的使用效率,撬動了47.9億元的社會資本投資,撬動比率達1:50。
四、強化載體建設,狠抓臨港經濟發展。依托漯河港建設和良好水運、公路、鐵路等交通優勢,規劃建設了17平方公里的臨港產業園,積極探索以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大物流,構建大平臺,打造大園區,將臨港產業園打造成為全省唯一的公路港、水運港、鐵路港和信息港等“四港”多式聯運、對接航空港的豫中南對外開放平臺和現代商貿物流中心,成為國家級多式聯運示范性工程。目前,隨著漯河港的復航,水運港建設將邁上新的臺階;隨著全國知名的第四方物流平臺—傳化集團漯河傳化公路港項目的開工建設,公路港建設將進入新的階段;隨著臨港鐵路物流基地項目年底開工建設,鐵路港建設將全面實施;隨著傳化集團多式聯運信息港建設項目的加快實施,將成為水運港、公路港和鐵路港的綜合信息服務中心;隨著投資10億元的中部跨境e貿易漯河產業園項目的開工建設,將成為對接鄭州航空港的重要平臺;隨著專業市場、海關等配套服務設施項目的加快推進,臨港產業園將成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極。
五、實行多措并舉,狠抓發展制約破解。一是積極探索融資渠道。加強了融資平臺建設,完善了新區投資公司功能,在緊盯貸款融資的同時,積極探索PPP融資、金融租賃、基金申報、爭取專項資金等新的融資模式和渠道,取得了明顯效果,已經實現融資21億元。其中,總投資166億元的14個PPP項目,正在積極推介招商,PPP模式建設的沙河沿岸綜合整治項目是國家財政部示范項目,實現融資10.8億元;采取金融租賃模式,實現租賃融資2億元;加大與銀行對接,與建行達成貸款4.5億元、中原銀行1億元、農發行5000萬元;緊抓機遇申報基金項目,精準上報、及時對接,實現基金融資1.98億元,爭取專項資金支持7800萬元。二是多方協調土地問題。新增一般用地2.7平方公里,新增用地規模指標2.32平方公里,新購買占補平衡指標1000畝;新調整建設用地規劃指標1000畝;內部挖潛開展土地整治1000畝;組卷上報土地2600畝,批復1240畝;對涉及的8個行政村、1680多戶,2506畝土地實施征遷,較好保障了重點項目建設。三是持續環保攻堅。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嚴格落實了揚塵綜合治理“6個百分之百”要求;投資350萬元建成了全封閉的灰土集中拌合站,實行全區建設工程涉及的石灰土集中封閉拌合;全面開展餐飲業油煙控制整治,強化河流水污染治理,有效促進了環保政策規定的嚴格執行和有關文件精神的認真落實。四是嚴厲整治建設環境。成立項目建設環境保障領導小組,紀檢、公安、檢察等人員聯合辦公,嚴厲打擊強裝強卸、強買強賣、強攬工程、強行阻工等行為,保持了高壓態勢,為重點項目建設營造了良好環境。
六、倡樹“兩爭一創”,狠抓創業氛圍營造。深入開展以爭當“三強”機關干部、爭當“三強”村黨組織書記和創建“四好”村兩委班子的“兩爭一創”活動,培育機關干部典型,培養村黨支部帶頭人,育強村兩委班子。注重突出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效應,在漯河日報開辦示范區“兩爭一創”在行動專欄,在網站設置“兩爭一創”專題,在區機關和鄉鎮設置展板,刊登評選出的2015年度 21名“三強”機關干部、4名“三強”村黨組織書記和4個“四好”村兩委班子先進典型事跡,全區廣大干部素質進一步提升,活力得到進一步迸發,村兩委干部競相維護發展環境,鄉鎮干部爭上征遷一線,機關干部主動放棄節假日,“5+2”、白加黑、加班加點工作成為常態,全區干事創業氛圍更加濃厚。同時,加快探索創新,建立適應示范區發展的工作機制,組建了黨的建設、項目建設、社會事業建設三大指揮部,建立由區黨工委、管委會統攬全局,區分管領導統籌協調,牽頭部門具體推進,成員單位配合實施,鄉鎮黨委書記執行落實,鎮領導班子成員精準定位、分工負責、各司其職,初步形成從了上到下、從總到分、無縫對接的重點工作推進機制,為加快大開發、大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雖然目前示范區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由于示范區的機構人員尚未完全到位,體制機制還在進一步理順之中,資金、土地、機構、人員等制約因素依然存在,影響了示范區工作的推進速度。下一步,市政府將認真貫徹市七次黨代會確定的“一港三園一中心”發展定位,緊緊圍繞建設多式聯運的內陸港和臨港產業園、文化教育科技產業園區、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區,打造豫中南對外開放和商貿物流中心,繼續緊抓項目建設不動搖,強化基礎投入不放松,盡快形成中心城區發展新動力引擎和產業支撐,建設全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樣板區,不辜負全市人民的期望和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