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2-01來源:

■史恩杰 徐書孟
漯河是中國首家食品名城。在全國,市場上每10根火腿腸有5根來自漯河;在香港,漯河肉制品占全港供應量的1/4強;在河南,鮮凍豬肉出口漯河占90%以上。以漯河城市面積之小,卻積聚起了畜牧業發展的強大能量,孕育出了雙匯、南街村等一批著名食品企業。表象背后,是一段12年的監督接力,是一場深刻的產業發展變局。
圍繞“農”宇 推動產業發展
漯河市是一個典型的平原農業區,70%左右的人口在農村。漯河的發展基礎是農業,做大做強的突破口也在農業。市人大常委會立足漯河市情和發展實際,不斷加強對農業特別是畜牧業工作的調查研究和思考謀劃,綜合采取多種監督手段,促進了畜牧業的健康、快速、有序發展。
2001年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初年,漯河市畜牧業面臨國外產品沖擊挑戰與外向突破機遇的雙重考驗。漯河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常委會組成人員對實施雙匯產業化工程、大力發展畜牧業進行了深入討論和論證,出臺決議,支持市政府及時啟動了雙匯產業化工程。這一工程的推出和實施,不僅開了以政府工程促動產業發展的先河,而且以其系統性、長效性的特點,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雙匯產業化工程啟動以后,基地建設、產業開發、服務體系等產業框架得到快速構建,群眾養殖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漯河市生豬存欄量、出欄量每年都以兩位數的速度遞增。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畜牧業分散經營比重較大、風險高、飼養方式落后,畜產品檔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等問題,直接影響和制約著畜牧業的健康發展。
為破解這些難題,2001年以來,漯河市人大常委會多次組織人大代表深入農村—線視察,召開不同層次的座談會,廣泛征求相關部門、企業、養殖戶的意見和建議,適時形成視察報告,進行專題審議,提出相關審議意見,并通過再審和票決,抓好審議意見的督辦落實。“落實優惠政策,切實解決資金緊張問題”、“建立龍頭企業與養殖場(戶)之間的利益共享機制”、“加強防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嚴密的防疫網絡”等審議意見的落實,較好地化解了畜牧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畜牧工作呈現出政策扶持不斷強化、財政投入持續加大、工作機制日漸完善、目標考評嚴格實行的良性格局,產業發展的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集約化路子越走越扎實。
2011年,漯河市畜牧業總產值由原來的不足20億元提升到近80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不足30%到超過50%,支撐了農村經濟的“半壁江山”。如今,在漯河的鄉村沃野,畜牧業競相發展,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圍繞“質”字 保障食品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質為本,質以誠為根。”2011年,中共河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盧展工在漯河考察雙匯集團時,提出了“質量為根”的要求。漯河市人大常委會深知,做強、做優畜產品加工行業,首要的問題是監督和支持政府保質量,保安全、保健康,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
2011年,“瘦肉精”事件突如其來,社會議論紛紛,企業憂心如焚。面對嚴峻形勢,漯河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雷建民主持召開主任會議,聽取市政府有關部門的情況匯報,就有關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研究部署監督工作措施。隨后,常委會開展了集中視察和調研活動,組織多個視察小組,分別深入企業、農村,搜集和分析有關問題,加強督促和引導。常委會還專題聽取和審議了雙匯產業化工程推進情況的報告,要求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痛定思痛,深入剖析根源,從解決自身問題入手,把握住危機中蘊含的機遇。通過認真處理這一事件,推動了全市范圍的排查、協調監管及系統整改,為漯河高質量建設食品名城提供了大環境、提供了新機遇。
食品質量直接關系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督促政府加 強質量監管,人大使命如山,自2007年至今,漯河市人大常委會每年都把食品質量監管方面的代表建議列為常委會督辦的重點, 由常委會領導帶隊集中督辦,聽取辦理結果報告,并進行滿意度 測評。2010年,專題聽取和審議了市政府關于全市產品質量監管工作情況的報告。2011年,對漯河市貫徹執行《畜牧法》、《河南省畜牧業條例》的情況進行了檢查。高密度、嚴要求、務實效的監督,有力地推進了全市食品質量監管體系建設。市政府把實施雙匯產業化工程、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納入目標考評體系,
不斷完善畜牧獸醫綜合執法體系、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指揮體系、鄉鎮動物疫病防控體系等,實觀了從農田到車間再到市場的全過程質量監管。
重質量為產品贏得了市場,為發展帶來了活力。作為肉制品行業的領航者,雙匯集團采取了生豬在線頭頭檢測、開放式辦廠、大力發展上游養殖業上下聯保等一系列措施,成功抵御住了“瘦肉精”事件的影響。
如今,漯河食品叫響全國,已培育出全國食品百強企業4家,產品有50多個系列、上千個品類。質量漯河、品牌漯河的優勢進一步突顯,為漯河在中原經濟區中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基礎。
圍繞“轉”宇 促進農民增收
以人為本,為民,惠民。圍繞農民增收這篇大文章,漯河市人大常委會及時作出決議或審議意見,督促政府研究落實,做好以轉促改、以轉促進的各項工作。
2004年,為解決純農戶收入持續徘徊甚至下降問題,漯河市人大常委會及時作出《關于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的決議》,推動畜牧業由傳統家庭副業向主導產業加快轉變。針對農田水利建設、林業生產、道路建設、溝渠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常委會及時提出加快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意見,促進畜牧業發展環境由“臟亂差”向“整潔美”加快轉變。針對秸稈焚燒帶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常委會及時作出關于禁燒秸稈的決議,促進畜牧養殖由單純依靠糧食作物到青貯秸稈大量應用加快轉變。針對種養業源頭難監控、影響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常委會及時提出堅持關口前移抓源頭管理的審議意見,引導生豬飼養模式由多類混雜向投資、建場、品種、飼料、防疫、管理、環控、屠宰“八統一”模式加快轉變……
善謀細劃,轉變方式促發展。任何一個產業的興起和發展都離不開綜合環境的支撐和其他產業的聯動,漯河畜牧業及食品產業的繁榮壯大,正是得益于良好的大環境和皮革、造紙等相關產業的良性發展。近年,漯河市人大常委會以維護民利為重點,以求實求效為準則,圍繞發展難題,精選監督議題,聽取和審議“一府兩院”工作報告183項,作出決議、決定和審議意見87個,督促政府及有關部門查處了一批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以及損害群眾利益的部門、單位和個人,全面推動了經濟結構、發展方式、管理手段、干部作風的深刻轉變,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促進了民生的有力改善。
轉變帶來的是沉甸甸的民生果實,是畜牧養殖戶日漸鼓漲的錢袋子。2010年,漯河市農民人均牧業收入2013元,比2002年增長253%。畜牧業已成為農業結構性調整的新亮點,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為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畜產品的強勢表現、養殖戶的持續增收鑄就了漯河市從昨天到今天的奮斗之路、崛起之路。漯河市人大常委會將進一步發揮職能作用,為推動漯河在中原經濟區中快速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邵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