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12-29來源:
—— 2012年12月20日在漯河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6次會議上
市農業局局長 呂孟奇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市政府委托,將2012年市農業局承辦的市人大代表重點建議辦理情況報告如下,請予審議。
一、建議辦理整體情況
今年,我局共承辦人大代表建議10件,其中重點建議1件,為谷國華代表提出的關于“規模化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的建議。接到建議辦理通知后,我們迅速組織召開專題會議,對建議辦理工作進行安排部署,細化分解任務,明確專人負責,規范辦理程序,嚴格落實責任制。始終堅持“能辦的立即辦;不能立即辦的創造條件爭取快辦;受客觀條件制約,不能辦的及時通報,說明情況,加強溝通,爭取理解”的方針,在辦理過程中和辦結時多次向代表們請教,了解代表們提建議的初衷,并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確保代表們所提的意見和建議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得到全面落實,從反饋情況看,代表們對我局的建議辦理情況較為滿意。
二、全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來,市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堅持把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作為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措施來抓,成立領導組織,強化目標管理,科學編制規劃,加強扶持引導,注重示范帶動,推動全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全市已建設各類農業園區79個,其中市級10個、縣(區)級19個、鄉(鎮)級50個。全市基本形成了以設施農業、露地蔬菜、林果花卉、食用菌、水產養殖為主的區域化特色格局,示范帶動全市現代農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如郾城區億康工貿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輻射帶動周邊村鎮種植加工蘆筍,實行產前、產后、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產品遠銷歐洲國家,種植面積由2010年的1200畝,發展到目前的5000多畝;召陵區富農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組織建立大棚西瓜園區,示范帶動200多戶農戶種植早春優質西瓜,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舞陽縣華寶農業高效示范園區,示范帶動周邊4個村規模種植香菇等食用菌,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食用菌種植專業村,產品遠銷全國,人均收入10000多元;臨潁縣王崗辣椒示范園區,通過輻射帶動全縣35萬畝土地種植小辣椒,使王崗鎮成為聞名全國的小辣椒專業市場。在各類園區的帶動下,2012年全市僅蔬菜生產總量就達190萬噸,總產值達24億元,平均每畝收入達到3000元,全市日光溫室平均畝效益達到2萬元。
(一)主要工作做法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考核管理。為確保全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健康發展,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農業的副市長為組長,市發展改革、財政、農業、水利、林業、蔬菜、交通、電力、科技、農機、供銷、金融、農科院等相關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園區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各縣區也都成立了相應組織,并明確專人負責,形成市、縣區、鄉鎮各負其責、合力推進的良好工作機制。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領導小組每年對全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情況進行考核,對達到市級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標準的縣區級農業示范園區予以升級;對于帶動力不強、運行機制不好的市級農業示范園區予以降級或取消。2011年,市政府對考核合格的10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每個給予了30萬元的以獎代補獎勵資金。
二是科學編制規劃,明確目標任務。市政府辦公室下發了《關于印發〈漯河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漯政辦〔2010〕103號),對全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進行了規劃部署。規劃從2010年開始,全面啟動全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突出發展設施農業、露地蔬菜、花卉、林果、休閑觀光農業、優質高產糧食示范等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到2015年底,全市共建設160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其中:市級20個,縣區級40個,鄉鎮級100個。《方案》確定了年度建設規劃,規劃到2015年,每個市級農業示范園區帶動基地1000-5000畝,畝均增收2000元以上,全市各級示范園區帶動基地面積達到20萬畝以上。各縣區都根據本地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情況,完善了園區建設發展規劃。各個園區都樹立標牌,標明園區建設規模、建設內容、生產效益、技術措施、行政和技術負責人,保證了園區建設的順利推進。
三是實施配合聯動,形成推進合力。市政府、各縣區和各有關部門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在土地流轉、貸款支持、稅收減免等各方面對建設現代農業園區予以傾斜。各有關部門切實加強溝通、協作,強化指導服務,形成了齊抓共管,合力推進的建設發展格局,為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創造良好了的環境和條件。市發展改革委負責園區項目立項和申報工作;財政部門負責資金的整合和籌備;交通部門負責園區內道路硬化;農業部門負責園區的統籌協調、規劃銜接、技術培訓和指導,通過發展沼氣,推動節能型、環保型、生態型農業園區建設;水利、電力部門負責搞好電力設施和井、渠、溝等田間工程配套,做到旱能澆澇能排;林業部門負責做好各類園區生態園林建設,實現田成方、路成網、樹成行,打造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的園林田園小區;農機部門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機械播種、聯合收獲等先進農業機械設備,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科技部門搞好高新技術的引進示范;供銷部門負責做好物資供應;農科院負責新品種的培育和推廣;報社、電臺、電視臺等新聞部門要開辟專欄和專題,廣泛宣傳推進農業園區建設的政策措施。
四是創新管理機制,加強引導扶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參與、農民受益”的原則,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統一規劃,積極穩妥推進規模化園區建設。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標準,實行市場化運作,建立靈活高效的園區建設機制,使園區發展具有較強活力。市財政每年拿出500萬元專項獎勵扶持資金,對考核合格的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進行以獎代補,通過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重點吸引企業、科研單位、金融機構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投資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土地流轉大戶在園區建立生產基地,形成龍頭企業投入為主,農民合作參與和政府扶持相結合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興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采取以資金、設備、技術、土地入股的形式實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經營,通過“龍頭企業+園區+基地+農戶”的模式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促進區域農業結構調整,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如臨潁縣王崗鎮通過園區的示范帶動,使全鎮小辣椒種植面積達農作物種植面積的80%,形成了交易額9億元的小辣椒市場,吸引全國各地1000多家客商入駐。在示范園區的帶動下,臨潁縣糧經比例調整到55:45,促進了當地農業結構的調整。
五是強化科技支撐,注重示范帶動。各級園區圍繞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總體要求,切實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園區內大力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園區內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生物、物理、農業防治,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防蟲網、遮陽網等新技術廣泛普及應用,成為現代農業生產與新型農業產業培育的樣板區、農業科技成果和現代農業裝備應用的展示區。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市農業園區累計引進農業新技術30多項,農作物新品種100多個。培育出了源匯區豐旺樂義、郾城億康工貿公司、臨潁福陽農牧開發有限公司、河南省糧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一批集約化水平較高的農業園區。同時,一些規模化建設水平較高的園區,還利用組織培養、基因轉移等生物工程技術,實行工廠化育苗,成功培育出了一批優質種苗。部分園區高標準建設了一批連棟智能溫室、日光溫室、鋼架大棚、噴滴灌設備、標準化養殖等現代生產設施,提升了園區建設的水平。
(二)全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資金投入不足。發展現代農業園區,投入資金多,回報周期長,需要各級政府在大力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的同時,加大支農資金的投入力度。目前,我市支農資金投入明顯不足,且當前社會資金的投入較少,農村信用擔保體系不健全,貸款難、融資難問題還比較突出,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壯大受到制約。
二是標準偏低,科技含量不高。設施農業大多以種植反季節蔬菜為主,露地蔬菜以大路蔬菜為主,缺乏高端產品的開發,如滴灌、智能化溫濕度控制等高科技實用技術沒有得到普及;部分園區還存在新品種、新技術儲備不足,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和關鍵技術;有的園區裝備層次比較低,基礎設施差,配套設施不健全,農田水利設施、路網、電網等停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水平。
三是缺乏龍頭帶動。農業園區的載體功能和科技龍頭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盡管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較多,但多為一線生產型企業,科技型、創造型的企業較少,帶動作用不明顯。同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業園區之間沒有建立起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園區之間缺少有效的經濟合作組織,導致大多數農業園區各自為戰,初級產品直接外銷,沒有形成像樣的大型農產品專業市場,更缺少深加工品牌產品。
四是綜合服務體系不健全。技術服務體系跟不上,人才缺乏問題突出,涉農部門農業科技人才年齡、知識結構相對老化,很多園區仍以人工耕種為主,缺乏機械化、自動化設備。部分地方和部門沒有將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用地作為農業用地對待,對園區建設進行干預等。
(三)今后推進全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主要打算
針對當前我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存在的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努力推動全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一是搞好土地流轉服務。在支持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直接向農戶租賃土地的基礎上,鼓勵農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與農業經濟大戶共建農業園區,引導鄉鎮、村委會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成立土地流轉中心,建立土地流轉儲備庫,對本區域的部分土地進行集中流轉,出租給農業經營大戶建設發展大規模、高標準的現代農業園區。
二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圍繞農產品生產、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環節,鼓勵、支持發展科技服務型、市場營銷型及綜合服務型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
三是創新建設發展模式。鼓勵農業科技、農技推廣等部門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的同時,引導農業園區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聯合開發建設農業園區。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園區)+農戶”和“龍頭企業+自屬基地(園區)”兩種模式,突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鼓勵龍頭企業興辦現代農業園區,作為企業的生產基地。
四是搞好環境服務。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納入市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綜合協調范圍,整合優勢農業資源向園區傾斜,做好園區建設的協調和服務工作。各級政府在土地使用上,要把農業園區必要的建筑物用地作為農業用地對待,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提供最基本的用地保障。
以上報告如有不妥之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