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12-29來源:
—— 2012年12月20日在漯河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6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農村工作委員會主任 張鳴放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統一安排,第三督辦組承擔了市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人大代表提出的“關于規模化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關于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問題”和“關于優化我市住宅物業管理”三項建議的督辦任務。11月下旬,市人大第三督辦組在雷建民主任和陳平副主任的帶領下,先后組織部分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建議領銜代表,深入到孟廟鎮五里崗村、黑龍潭鄉老應村、金地蘭喬圣菲小區、豫苑小區和豐旺高效農業示范園等進行實地察看。并組織召開了建議辦理情況匯報會,聽取了市農業局、市建委和市房管局三個承辦單位主要負責同志關于建議辦理情況匯報,征求了與會委員和領銜代表的意見和建議。下面,我代表市人大第三督辦組,向常委會報告三項重點建議督辦落實情況,請予審議。
一、關于規模化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建議的督辦情況
市政府和市農業局高度重視這項建議的辦理工作,積極采取措施,狠抓工作落實。從今年起市政府每年拿出5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獎勵考核合格的農業示范園區,有力地推動了全市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園區建設初具規模。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堅持把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區作為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舉措,強化目標管理,積極編制規劃,加強扶持引導,注重示范帶動,實現了我市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區的快速發展。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類示范園區79個,其中市級10個,縣(區)級19個,鄉(鎮)級50個。基本形成了以露地蔬菜、設施農業、畜禽養殖、林果花卉、食用菌生產、集約化養魚等為主導品種的區域化特色格局,加快了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二)科技水平明顯提升。各縣區在園區建設過程中,加強了與科研院所的聯系與合作,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成效。近年來,我市通過示范園區先后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30多項,農作物新品種100多個。培育出了以新型設施蔬菜為主的源匯區豐旺高效農業示范園、以壽光第六代日光溫室為主的臨潁縣富陽農業示范園、以食用菌生產為主的舞陽縣華寶示范園、以大棚瓜菜為主的召陵富農瓜菜種植園、以加工原料為主的郾城億康蘆筍專業生產基地等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它們在積極引進國內外名優新品種、新技術過程中,推廣應用生物工程技術和化學調控技術,進行無土栽培和工廠化育苗,有效解決了農民的育苗難和買苗貴問題。與此同時,一大批冬暖式日光溫室、新型鋼架大棚、節水灌溉、殺蟲燈、組織培養、液體菌種生產、新型農業機械等現代農業生產設施被廣泛應用,園區創新發展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三)帶動效果已經顯現。通過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的示范帶動,已經讓廣大農民看到了科技對農業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全市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總產值達到1.2億元,園區內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元,高于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56%,輻射帶動農民10.2萬人。如:郾城區億康工貿公司流轉土地5000多畝,建起了自己的蘆筍原料基地,實現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產品遠銷歐美地區。召陵區富農高效瓜菜示范園和源匯區源豐高效蔬菜示范園,以合作社形式組織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建起了兩個500畝的示范園區,平均每畝年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使200多個農戶實現了種菜致富。漯河市豐旺公司與山東省壽光市三元朱村聯合建起了200畝的蔬菜高科技示范園,日光溫室每畝年收入達到8萬多元。臨潁縣王崗鎮,小辣椒種植面積達到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的80%以上,形成了年交易額9億元的小辣椒市場,吸引全國各地1000多家客商入住園區從事常年性生產、貯存和交易活動。
盡管我市在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效,但與實現三化協調發展,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一是思想認識有差距。一些地方對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還沒有把園區建設當做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科技進步,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擺上重要位置。扶持政策還不配套、不完善;二是資金保障有差距。一方面是各級財政投入不足,對具有一定規模并且基礎好的園區,獎勵扶持力度不夠。另一方面是招商引資力度不大,大的龍頭企業還比較少,社會資金利用不夠,銀行貸款難度較大,園區建設缺乏必要的資金保障;三是技術力量有差距。科技人員嚴重不足,高科技人才引進和實用人才培養力度不夠,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還不高,新品種、新技術的科技成果轉化利用率還比較低;四是市場營銷網絡建設有差距。賣難現象時有發生,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銷售渠道不暢的情況,尤其存在著高端市場進入少,初級產品銷售多,農產品附加值較低等問題。
建議市政府及主管部門,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技術水平,健全營銷網絡,加快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園區建設,促進漯河農業快速發展。
二、關于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問題建議的督辦情況
市政府和市建委對該建議的辦理非常重視,行動迅速,措施得力,工作扎實,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組織體系得到完善。市建委專門增設了“村鎮建設科”,加強對該項工作的指導和協調,各縣區、各鄉鎮都先后成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健全了村鎮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的組織管理體系,而且制定了《漯河市鄉村清潔工程實施方案》,建立健全了“三包”、“四定”、“五有”等環衛制度,明確了工作目標、工作任務、工作責任及推進措施,確保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扎實有序有效開展。
(二)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各鄉鎮按照服務人口數量和經濟發展水平配備了相應的環衛管理人員,縣區財政列出專項資金,用于解決人員工資和工作經費,落實了定崗定員定責制度。各鄉鎮按照每輛轉運車不少于一人的標準配備了專門的垃圾運輸人員,按每800人配備一人的標準配備了垃圾收集人員。這些新配備的人員,廣泛分布在各鄉村,初步形成了一支專業化的農村保潔隊伍。
(三)管理模式得到發展。各縣區根據各自實際,創新管理模式,加強農村垃圾處理工作。源匯區采取“政府掏錢買垃圾”的做法得到省政府和省主管部門肯定,并在全省村鎮工作會議上作了典型發言;郾城區以近郊鄉鎮實施環衛托管和在偏遠鄉鎮設立二級環衛站為突破口,延伸服務半徑,實現了環衛工作城鄉一體化;召陵區采取“三統一”的方法,即統一保管、統一使用、統一維護,將垃圾轉運車輛歸區環衛處統一管理使用,區財政在資金上給予補助,各建制鄉鎮負責各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垃圾中轉站的運行管理,經費由鄉鎮財政保障,區環衛處負責將垃圾轉運到市垃圾處理場,經費由區財政解決。經濟開發區采取清掃保潔收集在鄉鎮,運輸和市環衛處掛鉤的方法,建立健全了垃圾處理工作制度;舞陽縣和臨潁縣采取由環衛部門統一運輸和鄉鎮自行運輸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健全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制度。市政府出資400多萬元,以鄉為單位配備了130 輛自卸機動三輪車用于垃圾運輸。各縣區、各鄉鎮采取縣區財政拿一點、鄉鎮財政支一點、受益群眾出一點的辦法,結合以獎代補措施積極籌集資金,用于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建設,為鄉村環境面貌改善提供了基礎保障。
我市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工作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著工作進展不平衡、垃圾處理場規劃滯后、長效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垃圾處理工作有的地方能夠保障正常運行,有的地方時斷時續、時好時壞,有的地方還沒有啟動;全市只有3個垃圾處理場,而且三個區共用1個垃圾處理場,偏遠鄉鎮垃圾運輸距離遠,運輸成本高,遠遠適應不了我市的垃圾處理需要;另外管理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機制還不完善,多元化投資體制還沒有形成,有的地方清潔運轉隊伍還不穩定等。
建議市政府及主管部門進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工作與創建全國衛生城市,建設美好漯河結合起來;與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和“清潔家園”活動結合起來;與加快“一區兩城一中心”建設,落實十八大精神結合起來。真正做到農村環境衛生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常態化,切實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
三、關于優化我市住宅物業管理建議的督辦情況
市政府和市房管局高度重視該項建議的辦理工作,在住宅物業管理制度建設、小區監管、舊小區綜合整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后獲得“全國物業管理示范小區”1個(柳江東苑),“全國綠色小區”1個(文萃江南),“河南省物業管理示范小區”3個(柳江小區、柳江東苑、建業·森林半島),“河南省綠色小區”3個,“河南省物業管理優秀住宅小區”12個,“漯河市物業管理優秀住宅小區”35個。
(一)物業管理政策制度體系得到健全。近年來,市政府先后出臺了《漯河市關于加強和推進物業管理工作的意見》、《漯河市人民政府關于住宅小區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漯河市物業服務收費管理辦法》、《漯河市簡易物業管理辦法》、《漯河市物業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維修資金管理辦法》、《漯河市房屋專項維修資金使用管理補充規定》、《關于對新建住宅區交付使用前部分公共設施實行查驗的通知》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市房管局還相繼出臺了加強物業管理、加強物業服務合同管理、開展物業承接查驗、住宅區應急托管、在專業化物業管理區建立監管員制度、對新建商品房質量保證金實行監管等管理性文件,形成了我市較為完整的物業管理政策制度體系,為加強行業監管、規范物業服務行為、提高物業服務水平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物業管理行業監管明顯加強。在強化對物業企業監管方面,進一步完善了物業服務合同,建立了物業企業信用檔案,落實了物業管理專業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建立了業主投訴受理制度。在實行市場準入和清出制度方面,對不符合資質標準的申報企業不予審批,從源頭上規范了物業企業服務行為。對入市后的物業企業,從資質標準、服務質量、誠信經營等方面進行資質動態考核審查,先后對15家物業企業提出了限期整改,對14家物業公司資質予以注銷。在創新監管方式方法方面,認真開展物業大接訪活動,強化基層物業監管力量,在各區分局組建物業監管大隊和維修資金管理分中心,認真落實物業監管員制度,目前,已向市區100多個專業化物業管理小區派駐了專職物業監管員,將監管員姓名、電話等信息制成公示牌,在每一個單元進行上墻公示,對物業小區實行全方位、全時段監管。大力開展物業監管服務提升活動,督促物業企業實施規范化管理,提升服務水平。
(三)舊小區綜合整治成效明顯。市政府和市房管局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漯河市舊住宅區綜合整治實施意見》,計劃用5年時間,全面完成對舊小區的綜合整治,改善舊住宅區居民居住環境,提升我市城市整體形象。今年,我市又把開展舊小區綜合整治寫入了市政府工作報告,并列入市政府重點工作之一。市房管局會同各區政府對全市需要整治的舊小區進行了全面排查,制定了整治的前提條件和具體要求,確保改造后的舊小區環境面貌不反彈。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初步確定了豫苑小區、天元四季花城小區等10個小區為重點整治小區,明確了整治項目,編制了費用預算。目前,第一批4個舊小區整治工作已經完成,其余小區正在進行積極整治。
雖然我市近年來在住宅物業管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能為居民提供基本物業服務的住宅區僅占總量的46%,大多數住宅區仍處于沒人管理、無法管理、管理制度不落實的狀態,居民生活環境臟、亂、差現象在有些小區還依然存在。相關管理部門之間還沒有建立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工作機制,仍有各自為政情況,沒有形成管理合力,影響了城市管理水平、社區管理水平與物業管理水平的同步提升。有些小區的公共設施標準低、不配套、管理上處于盲區,物業企業對小區的管理服務水平不高,部分業主對物業管理的認識不到位,老舊小區維修資金的補建和續交難度較大等。
建議市政府及主管部門在住宅物業管理方面要進一步強化、細化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工作責任,建立長期有效的管理機制;進一步強化業主委員會的規范化建設,充分發揮業主委員會的組織協調作用;進一步規范物業管理企業的職能和行為,提高物業管理水平,齊抓共管,推動我市物業管理工作再上新臺階。
通過對以上三個重點建議的實地察看和座談了解,第三督辦組認為,市政府及承辦單位對建議的辦理落實工作高度重視,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建議領銜代表和其他人大代表的認可。同時,也要看到三個建議是關系我市農村經濟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環境改善的重大問題,都是長期性、經常性、基礎性工作,目前只是剛剛起步,今后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持之以恒的抓下去,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讓人大代表滿意、讓人民群眾滿意。